新会陈皮的历史
翻阅古代历史文献记载,我国用柑橘外皮作中药之用已有约2000多年之久,而一直以来都有柑橘并用的习惯,唐代陆羽《茶诗》也有提到以橘皮煮茶,真正提到“陈皮”一词的是宋代严用和在其撰写的《济生方》一书中。
故陈皮之属的柑橘外皮一直都在民间药用,而宋之后的陈皮一说倒越来越多了,直至明代的李时珍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分类柑、橘之别,并有“柑皮纹粗,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广中采者为胜”,“广中”即今新会,新会陈皮原料即为茶枝柑皮。
“广陈皮”的称谓相传来源于南宋黄广汉和夫人米氏,精通药理的米氏用丈夫黄广汉特制的新会陈皮治好了杨太后的疾病,米氏也因此获封“一品夫人”,广陈皮自此闻名天下,并与其他地方的柑橘皮区分开来。
真正使新会陈皮与云南普洱茶建立联系的是清朝新会进士罗天池,其从云南辞官回家时带回了不少普洱茶,一日错把妻子煮的陈皮水当开水冲茶,无意竟发现对于咳嗽多痰等感冒病症有一定的疗效,随后对于陈皮与云南普洱茶的结合方式几经尝试,终于形成了民间通用的陈皮普洱茶:新会柑皮填茶扎紧,自然晒干或风干。
所以新会陈皮长久以来就以药用为主、膳食为辅的形式风行于民间,饮用的陈皮普洱茶正式形成于清,延续至今。此过程中新会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疏肝润肺等的功效日益得到验证认同,民间尤其是广东地区广泛用于调味或食膳,甚至华人把食用或饮用新会陈皮之风带到了异国他乡,影响深远。
新会柑的产区
新会柑,顾名思义,就是指生长于广东江门新会地区的茶枝柑,因内含药理成分较高、保健效果较好而闻名天下。新会核心产区柑,更是新会柑品类里的优质产品。
新会柑的核心产区,是指以新会泥子塔为中心画圆,直径约2公里的范围,这些都是做传统高端陈皮的产区,润元昌的柑普茶产品,主要是选用这些产区的柑果来制作。
新会柑核心产区基本划分如下:
一线:梅江、东甲(包含大滘、西甲)、天马、茶坑,这四个产区属于村级,都是自然村,属于会城区。
二线:三江(最有代表的三个村:深吕,官田,联和)、小冈和双水,这三个都是镇级,行政上小冈已划为双水镇,另有位于江心的南坦。
三线:古井、大泽及司前,这三个都是镇级,古井在南边,大泽及司前在西边靠近鹤山,产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