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我国主要的传统出口特产,也是世界重要的饮料之一。自古及今,茶叶利用的历史至少有一万多年。《茶经》上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相传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最早是作为药物而被人们利用的。
茶叶中的化学成份的组成约有450种以上,有多酚类、生物碱、维生素等有机化合物,它们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一、多酚类(又名“茶多酚”,原称“茶鞣质”或“茶单宁”)
茶叶中的多酚类是以儿茶素为主体的一群多酚性化合物的混合体,对茶叶品质(茶汤滋味和颜色)起着重要作用;其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抗放射性Sr90、Co60等的效能,促进维生素C的同化;加强微血管弹性(如儿茶素类和原花青素具有增强微血管弹性的作用);能杀菌消毒,对止腹泻与外敷伤口都有收敛性的药理效能等等。
茶鞣质有一生物化学性质,即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难溶于水的沉淀物,前人曾利用这一特性,在制革工艺上,使生兽皮变成不溶于水的柔软皮革。但近来有人对此感到怀疑,提出为什么人饮茶后,胃内壁蛋白质不被茶鞣质鞣成革呢?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去解释:其一,众所周知,茶鞣质具有多羟基酚的某些特性;酚类物质中的羟基对蛋白质中的肽键产生亲合力,形成氢键。茶鞣质的鞣革及临床上作为收敛剂的应用(茶鞣质中的羟基与伤口处皮肤中的蛋白质肽键结构,通过形成氢键,结合成复杂结构的物质)都可能属此性质;其二,我们再来分析胃壁的组织结构。正常人的胃内壁被一层粘膜(具有抗微弱酸、碱及防止消化酶侵入的生物膜)所覆盖,这层薄膜并有分泌多种生理性粘液(内含大量粘蛋白)的功能,将胃内壁保护起来。如果人的胃壁受伤或因故无法分泌粘液时,饮了多量的浓茶,那较高浓度的茶鞣质,就会毫不客气地把胃内壁的生理组织破坏,就可能患萎缩性胃病。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于辛亥革命前后,在《雅堂文集》中写道:“盖红茶过浓,绿茶太清,不足入品”。台北乌龙茶“茶叶既开,便则涤去,不可过宿”。民间相当一些人不习惯饮用浓红茶和隔夜冷茶的原因,可能就此。
茶鞣质还具有酚的一般特性,可与铁盐作用生成复合体(鞣酸铁)。为此,用铁容器来装茶水、或泡茶,都是不科学的。同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医食物禁忌篇中古说:“铁屑忌茶叶”,禁止配有茶叶的中草药放在铁锅里长时间煎熬的道理。
二、生物碱
茶叶中含有多种嘌呤碱,主要成份是咖啡碱(又名茶素),继茶叶作为药物而成为最普遍的饮料,其咖啡碱的生理和药理效应是因素之一。咖啡碱在临床上既是强心剂、利尿剂,又是良好的兴奋剂。茶叶中生物碱具有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刺激支配高级神经活动的大脑,促使人的感觉灵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骨胳的劳动能力,减除疲劳等等。据《欧江逸志》中记载:雁山茶有“去腥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之功能,“饮之清神益思,经心明目”。
但是,茶碱也有可能经过肾脏,促使胞外脱水,引起肠液吸收的增强,导致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