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形态,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文化都有极大的影响。“三茶六礼”,茶为礼先。其实,茶最早被人类发现并运用时既不是饮品,也不是礼品,而是治病的药品。
误区一:浓茶“醒酒”。
有人认为,酒后喝浓茶,有“醒酒”作用,这是一种误解。因人们饮酒后,酒中乙醇经过胃肠道进入血液,在肝脏中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然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经肾排出体外。而酒后饮浓茶,茶中咖啡碱等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对肾有较大刺激作用的物质)过早地进入肾脏,使肾脏受损。
误区二:品新茶“心旷神怡”。
新茶是指摘下不足一月的茶,这种茶形、色、味上乘,品饮起来确实是一种享受。但因茶叶存放时间太短,多酚类、醇类、醛类含量较多,如果长时间饮新茶可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同时新茶中还含有活性较强的鞣酸、咖啡因等,过量饮新茶会使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可产生四肢无力、冷汗淋漓和失眠等“茶醉”现象。
误区三:饮茶会使血压升高。
茶叶具有抗凝、促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及改善血液中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等作用,可防止胆固醇等脂类团块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防冠状动脉变窄,特别是茶叶中含有儿茶素,它可使人体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血脂亦随之降低,从而使血压下降。因此,饮茶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误区四:“茶医百病”。
有人认为,茶不仅是一种安全的饮料,也是治疗疾病的良药。殊不知,对有些病人来说,是不宜喝茶的,特别是浓茶。浓茶中的咖啡碱能使人兴奋、失眠、代谢率增高,不利于休息;还可使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等患者心跳加快,甚至心律失常、尿频,加重心肾负担。此外,咖啡碱还能刺激胃肠分泌,不利于溃疡病的愈合;而茶中鞣质有收敛作用,使肠蠕动变慢,加重便秘。
养生推荐:四款“降肝火”的中药茶饮
(1)小麦苗茶
材料:小麦苗一把,滑石粉6—10克。
制法:水煎,去渣,代茶饮。
主治:身热口渴,胸腹闷胀。汗多,小便不顺畅。
(2)柴甘茅根茶
材料:柴胡10—30克,甘草6克,白茅根30克。
作法:水煎后取汁,加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频服。
主治:口福、身体烦热,感冒未愈,小便黄。
(3)清暑茶
材料:茵陈、香斋、车钱草、半边莲各10克。
做法:水煎后取汁,加红糖溶解、保温代茶频服。
主治:口干舌燥,头昏热,小便短黄,身体烦闷。
(4)茵陈干姜茶
材料:茵陈10—15克、干姜3克。
作法:水煎后去渣,加入红榜溶解,保温代茶饮。
主治:身不太热,口不甚褐,喜饮温水,皮肤暗黄,手足不温。
民间常用五爪金英、半支莲、白花蛇舌草、黄花蜜荣等中草药清热退火,这是适合体质壮硕、口干舌燥、大便不软散的人,而体虚、易伯冷、大便税搪的人较不适合。但即使如此,清热退火的方药短暂使用尚可,长期使用则容易苦寒败胃、伤害元气,因此最好能闲歇服用,若有任何不适即须停服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