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徐夤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思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可见早在唐代武夷已有茶叶栽制,并作为馈赠珍品。武夷山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武夷山所以蜚声中外,不仅仅由于它的风光秀丽,还在于它盛产武夷岩茶。“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
宋范仲淹诗:“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苏武《荔支叹》:“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当时武夷茶已名冠天下,远在1023年前,已充“官茶”,列为皇家贡品。
元代大德六年,创立焙局,于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置御茶园,专门办理贡茶的采制。武夷从唐朝生产蒸青团茶起,至明未罢贡茶之后,武夷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积历代制茶经验的精髓,创制了武夷岩茶。从此乌龙茶类的采制工艺问世了。徐勃《茶考》记述武夷岩茶“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海内矣”。
中国茶叶输入欧洲,以武夷岩茶为先,据威廉·乌克斯(WilliamH.Ukers)《茶叶全书》记载,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澳门运输茶叶,销往欧洲,起初为日本绿茶,不久即改为中国武夷茶,从此武夷岩茶风靡海外。英国、荷兰等国上层人士,把饮用武夷岩茶作为宴会的一种高尚礼节。
武夷岩茶所以深受人们赏识,在于它的品质优异。优良品质的产生,不外乎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二有丰富的适制乌龙茶的品种资源;三归功于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武夷山市境内,位于北纬27°15′,东经118°01′。平均海拔650米。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实有“碧水丹山”之美。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18~18.5℃,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日照较短。
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俗称“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而得名。茶园土壤发育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力好。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岩茶优异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徐夤),它印证了岩茶的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武夷山方圆60公里,全山36峰,99名岩,岩岩产茶。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通称为武夷岩茶。但是由于品种不同、品质差别、采制时期先后,历代对岩茶的分类,至为严格,品种花色数以百计,茶名繁杂最为突出。
产茶地点不同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香高味醇厚,若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岩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条。洲茶泛指崇溪、九曲溪、黄柏溪溪边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清代崇安县令王梓《茶说》:“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刘茶次之”。酽茶北山者为上,南上者次之”(陆廷灿《续茶经》)。可见自古以来,对岩茶产地很有考究了。
武夷山是天然植物园,茶树品种资源也十分丰富。武夷菜茶有性群体,即所谓VAR·BOHEA,称武夷种。武夷种的植物学特征变异万千,其中蕴藏着无数优异的品种。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丰富多采的茶树品种宝库,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品质的物质基础。
武夷茶区十分珍惜这个天然的财富。从武夷菜茶原始的有性群体中,经过反复选择单株,分别采制,鉴定质量,选育了优秀单株。依据品质、形状、地点等不同,命名“花名”。在各种“花名”中再评出名丛。普通石丛中又评出“四大名丛”。这是武夷独到的选育技术。
武夷岩茶茶名、花色,随时代推移常有更换,但成茶的命名,仍有一定的规范。即按产地、品种、品质确定。习惯上分为奇种、单丛奇种、名丛奇种、名种四种。奇种是由正岩所产的莱茶,品质在一般标准之上的(或称正岩奇种)。奇种又分单丛奇种和名丛奇种(简称单丛和名丛)。单丛奇种是选菜茶中生长优良的若干丛,分别采制,品质在奇种之上。单丛奇种均冠以各种花名,花名技茶树生长环境(如不见天)、茶树形态(如醉海棠)、茶树叶形(如瓜子金)、茶树叶色(如太阳)、茶树发芽迟早(如迎春柳)、香形(如夜来香)等命名。真是琳琅满目,多不胜数,仅慧苑岩花名就有830种之多。名丛奇种是选数十丛或数千百丛单丛奇种中之最优秀的,其品质有独到之处,分别采制,为莱茶中的是上品。再依其某种特征,冠以相应的名称.其中显著名的如大红抱、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还有普通名丛瓜子金、金锁匙、半天夭等。武夷岩茶驰名世界,是跟武夷名丛分不开的。名种采自半岩茶和洲茶的普通菜茶,仅具岩茶的一般标准。此外,引进的优良品种,则以茶树品种命名。如奇兰、铁观音等。成茶中最下者称焙茶(亦称种未、种米)。
50年代以来,几经改革变迁,武夷岩茶则分武夷极品若干号,水仙、奇种各分特级到四级,另加粗茶、细茶、茶梗。
武夷岩茶制造方法独特,工艺精巧,兼有红、绿茶制造原理的精华。在制作过程中既精选适制的茶树品种,严格采摘标准,又运用精湛细致的焙制技术。
开来之日,俗称“开山”。传说开山时,茶农于天激明起床,包头即于杨太白神位(据传开发武夷山种茶之始祖)前烧香礼拜,以利本春采制,然后鸣炮礼送工人上山。此虽属迷信,但足见其时将岩茶采制视为神圣之事。
岩茶的采摘不同于其他茶类,它掌握中开面开采。新梢伸育形成驻芽时,采3~4叶,相当第1叶伸平,叶面积小于第2叶,而达三分之二的。采摘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则在立秋后。鲜叶力求新鲜、完整。采摘优质品种、名丛,有特殊要求,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不采。最好的采摘时间是上午9~11时,下午14~17时次之。名丛、单丛的鲜叶,分开付制,务使成为尽善尽美的成品。
岩茶焙制的工序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
“凡茶见日味夺,惟武夷茶喜日晒”(《随见录》)。武夷岩茶的晒青,即萎调,是主要工艺特点。“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兰草堂《茶说》)。晒青用竹制水筛,置于室外,目光料照,使鲜叶均衡失水。青气消失,叶质稍软,顶二叶下垂,叶表光泽消失为适度。晒青时间视品种、日光强弱而定,大约0.5~2小时不等。然后移入室内凉青,特热气散发,萎调叶“还阳”即做青。遇雨天,可用加温萎调的方法。
岩茶的做青、播青与做手交替进行。将晒青后的茶青置于水筛或摇青机中,不断回旋和拥动,使叶缘磨擦,摇青次数从少到多,力量从轻到重,间歇时间从短到长,周而复始,反复5~7次,后期摇青不足辅以双手轻拍做手。全程8~12小时。因茶树品种、气候、晒青程度等不同,做青次数、程度也不同,即“看青做青”“轻萎调重摇”“重萎凋轻摇”。
“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指做青适度后即炒青。岩茶的焙制过程,炒青、揉捻、烘焙三个工序分次相间交替进行。“独武夷炒焙兼施”,“既炒既焙”。二炒二揉,初炒锅温240~260℃,时间的2分钟,然后趁热手揉20几下,抖松再揉20几下,行第二次炒、揉.复炒锅温200~240℃,闷炒的半分钟,起锅,复揉1分钟左右。
岩茶的烘焙特点是,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特有的火功。炒揉后初焙,称“走水焙”,温度100~110℃,焙10~15分钟,约七、八成干,筛击碎末,簸去黄片,进行摊凉,俗称“凉索”,摇去梗朴、黄片。然后复焙,低温慢烤,火温75~85℃,时间1~2小时,足干后下焙,继续吃火,亦称炖火,趁热收藏。
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随园食单》)。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吸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的上品的香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香”。
历代名人对武夷岩茶的品质推崇备至。“清芬扑鼻,舌有余甘……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梁章钜《归田琐记》描写武夷岩茶的风韵为活、甘、清、香四字:“活色生香,舌本常留甘尽日,齿颊留芳,沁人心脾,香味两绝,如梅斯馥兰斯馨”。
武夷岩茶的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泡汤后叶底“绿叶红镶边”,呈三分红七分绿。
武夷岩茶诞生后,走过300多年初兴、衰退、复兴的道路。至本世纪40年代末,仅有零星衰老茶园1000余亩。50年代后,茶园逐步扩大到6000亩,兴办了国营茶厂、茶叶研究所,使武夷岩茶恢复了青春。正如郭沫若畅游武夷时赋诗所说:“九曲清流绕武曲,棹歌首歌是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汉。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