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芽

安徽霍山大别山黄茶轻度发酵
主产安徽霍山大别山 腹地大化坪、上和街、姚家皈、太阳河一带的直条形黄芽茶; 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山,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阪的乌米 尖所产最佳。为安徽历史第一茶。

产于安徽霍山一带。这里山高云雾大,雨水充沛,空气 相对湿度大,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土质肥沃, 林茶并茂,生态条件良好, 极适茶树生长。霍山自古多产黄茶,在唐时为饼茶;明清之时,均被列为贡品;近代,由 于战乱影响,霍山黄芽一度失传。直至一九七一年才重新开始研制和生产。一般在谷雨前后二三日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经杀青(生锅、熟锅)、毛火、摊放、足火、 拣剔复火等工序制作而成。霍山黄芽的知名品牌有德昌顺和徽六。  

外形

内质

叶底

茶识一览

中文学名霍山黄芽
原 产 地安徽霍山大别山
所属茶类黄茶
细分类别直条形黄芽茶
嫩度等级特一级、一级、三级
制作工艺鲜叶采摘-摊青-杀青、做形-初烘-摊凉-足烘-拣剔复火
发酵程度茶叶自身茶多酚氧化反应
发酵类型轻度发酵
品质特征叶色嫩黄,形似雀舌,细嫩多毫,香气鲜爽,带栗香,

历史创制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霍山县志》载:“霍山黄芽之名,已肇于西汉《史记》,云; '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唐代李肇《国史补》:“寿州有霍; 山黄芽。"为所载14种历史名茶之一。盛名数百年后失传。 1971年研制恢复。

工艺

1. 鲜叶采摘

谷雨前两三天采摘一芽一叶初展到一芽二叶初展,要求鲜叶形状、大小色泽一致,芽叶肥壮,黄绿色鲜叶,节间长,叶质幼嫩,叶形首选圆形和椭圆形。鲜叶需严格按照要求采摘,分期分批,采用提采法。按照鲜叶采摘标准分级,特一级茶一芽一叶初展占比≥90%;特二级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初展占比≥80%;一级一芽一叶≥60%,一芽二叶≤40%;二级一芽二叶≥50%;三级一芽二叶≥40%。

2. 摊青

采回的鲜叶摊放至团簸内,摊叶厚度5cm左右,摊叶时间2~5小时左右,视天气状况及光照强度而定, 至茶叶青气消失散发清香即可付制。一般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晚上制。

3. 杀青、做形

分生锅、熟锅。生锅要求高温快炒,锅温120℃~130℃,用芒花把使鲜叶在锅内同一方向运动,进行轻挑、拨、抖。直至叶色变暗,叶质柔软,茶香显露时转入熟锅进行做形。熟锅温度90℃左右,使叶身绉缩成芽稍挺直,形似雀舌,散发清香即为适度。下锅摊凉15~20分钟,待叶冷回软即可上烘。

4. 初烘

用竹制烘笼烘焙,烘顶温度120℃左右,每烘笼投叶量为4~5锅杀青叶,要求高温、勤翻、快翻,2分钟左右翻烘一次,约七成干时下烘。

5. 摊凉

初烘茶下烘后趁热放置于团簸内,摊凉3~4小时,待回潮变软,剔除黄片、杂质后进行足烘。

6. 足烘

烘顶温度为90℃左右,每笼投叶量0.5~0.75kg,每3~4分钟翻一次,时间约15分钟,至手握有刺手感,茶叶手捻则碎,九成干时下烘摊凉,即成黄牙毛茶。

7. 拣剔复火

毛茶收后分级归堆,剔除飘叶、黄片、红梗红叶等夹杂物。烘顶温度75℃左右,每烘投叶量1.5~2kg,每4~5分钟翻烘一次,翻烘要轻、快、勤,随茶叶干燥翻烘次数减少,时间约15~20分钟,烘至茶叶手捻成末,无片状,茶香浓郁即可下烘。

品质特征

外形

叶色嫩黄,形似雀舌,细嫩多毫

内质

汤色黄绿,香气鲜爽,带栗香,滋味浓醇

叶底

叶底嫩黄

茶叶泡法

器皿:盖碗或玻璃杯水:山泉水或纯净水茶水比:1:50(每1g茶需投50g水)水温:80~90℃ 

冲泡步骤如下图:

1.温杯

用沸水温洗盖碗及公道杯

2.投茶

将适量茶叶投入盖碗中

3.冲泡

盖碗内注水后等待5~8s后将茶水分离,静置时间可依据个人口味酌情增减。

功效作用

护齿,清热防暑,防口臭。

护齿:霍山黄芽茶叶含氟量每kg约75〜100mg。常饮黄芽茶能摄取足够的氟,对护牙坚齿是较好效果。

清热防暑:霍山黄芽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游离糖、氨基酸、维生素C和皂甙化合物可与口腔中的唾液反应,使口腔得以湿润,产生清凉 感觉,有清热解暑功能。

去口臭:霍山黄芽中含有芳香物质,可刺激胃液分泌,有助 于吸收,而且能消除胃中积垢,减轻口干、口臭等症状。


 

人群推荐

一般人群都可饮用,特殊禁忌者除外。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