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分享

评论

0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2023-05-10 来源: 孔雀山行 作者: 孔雀山行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全文共4000字,阅读大约需要5-10分钟

从山下到山顶,经历了颠簸的山路,穿过密集的树林后,他们来到了犹如世外桃源一样的茶园,跟着非遗传承人郑中明老师一起,体验采摘新鲜茶叶的惊喜。

 


▼CCTV-7央视《乡土》栏目



 

2020年8月5日孔雀山行走近原产地第2期

登黄山品佳茗•走访茶人郑中明

 安徽黄山站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郑中明太平猴魁代表人物

非遗传承人,从早年挑着一条扁担走江湖卖茶,到后来创立黄山六百里猴魁公司,再到成为国家非遗传人,郑中明的一生都是围绕着太平猴魁展开……


前些日子马云的黄山之行在网络上热度居高不下,一时间,成了黄山人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马云登黄山游览期间,品尝了黄山六百里太平猴魁之后,频频点赞,称六百里太平猴魁滋味鲜爽,喝的非常过瘾!

连马云都打call的六百里太平猴魁到底是什么茶?本期一起来看下!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有这么一种茶,生长在云雾中,叶子奇长,采摘也晚,谷雨时节才上市,在扎堆赶早的绿茶里显得特立独行。它就是,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尖茶之王”——太平猴魁。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太平猴魁属绿茶类尖茶,绿茶家族里品种众多,形状各异,作为绿茶中外形最为奇特的品类,太平猴魁有着令人惊艳的颜值

别的绿茶都是以小、嫩取胜,但是太平猴魁长相魁梧,叶长5至7厘米,两叶抱一芽的茶叶,被压的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太平猴魁,产自黄山北麓的黄山区,昔日叫作太平县。黄山奇地,“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厚的气温,造就了猴魁之源。

太平猴魁的茶区多分布在350米以上的中低山,土质多黑沙壤土,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茶山地势多坐南朝北,位于半阴半阳的山脊山坡,低温多湿,云雾笼罩。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六百里猴村基地面积450余亩,占整个猴坑村太平猴魁核心产区茶园总面积的1/4。


正宗的太平猴魁,只生长黄山区一带,出了这几个山头,就再找不来正宗的太平猴魁。真正的太平猴魁做工复杂,猴韵袭香,尤其核心产区,产量稀少,常人难得。

因此,太平猴魁也被人称为茶中“绿黄金”、茶界的“贵族”,曾多次被中国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茶”赠送给外国友人,深受国内外茶客的喜爱。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活动”,六百里太平猴魁作为“国礼茶”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出生在三合村的郑中明,是地道的太平猴魁原产地人,最早进行猴魁创制的便是郑中明的太爷爷,猴魁传承到郑中明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

生于茶区,长于茶区,郑中明从小闻着茶香、喝着猴魁茶长大,少年时代开始即跟着长辈学习种茶制茶,他对猴魁的感情深厚,有着割舍不断的特殊情感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早年郑中明家里只有几十亩茶田,因猴魁产量少,见过真正猴魁的人不多,所以当时的茶叶并不好卖。

但卖不掉也要卖,于是郑中明挑起了一根茶叶扁担,开始在各地走江湖卖茶。一来二去,喝过猴魁的人多了,并且都说好,渐渐地郑中明的茶不愁卖了。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从开了第一家门店正式以店售茶,到承包了太平猴魁核心产区的几百亩茶园,再到后来创办了黄山六百里猴魁公司,郑中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六百里。

在不断地打磨之中,六百里逐渐获得了广阔的市场认同,不仅成为了当地的龙头茶企,还是太平猴魁三大国家标准制定者,在基地建立了太平猴魁茶三大国家级示范区。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郑中明


茶厂越做越大了,郑中明却还是那个扎根在土里的太平猴魁茶人,一如既往的琢磨种茶、摸索制茶,不像别的茶商干干净净的坐在茶室里一年到头忙着谈生意。

每年的采茶季,都是他最忙的时间,茶山上几乎每天都有郑中明的身影,现场督导茶叶采制,已经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茶园里哪些是最好的鲜叶,哪几种叶子做出来好看,哪些叶子做成什么等级,他都了然于心。

他还是猴魁制作的非遗传承人,茶厂里每来一个新的制茶人,他都手把手的教,他说这是祖传的工艺,别人都教不会

即便制茶师傅已经是制茶的好手,他也像教练员一样,一丝不苟的盯着加工。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郑中明在打理他的茶园


在这个机器批量生产的时代,机制猴魁生产成本低、产量高,手工猴魁工序繁复、产量少、工时长,现在很多别的茶企已经逐渐放弃了这种耗时耗力的人工制茶工序。

但郑中明对制茶有着特殊的执着,他始终坚持着用手工制作猴魁,保留传统制茶工艺,每一根茶叶都为手工捏尖

他认为做出好茶不容易,制作工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制作的过程就是要用手,去感受茶叶在不同工序的状态

这个复杂的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制茶人的耐心和细心,因而手工猴魁的口感丰富程度是机制猴魁永远都无法取代的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六百里的茶园,谷雨前开园,立夏前停采,一年仅有15-20天的采茶期一年仅制茶一次。茶忙时节,人们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上山,赶在在云雾散尽之前,太阳出来就不能摘了。

太平猴魁的制作,从鲜叶采摘开始就特别讲究,不是每一片茶叶都可以成为太平猴魁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并严格做到“四拣八不要”:

“四拣”:
拣山,选择背阴而高,坐南朝北茶树长势好的茶山;
拣棵,选择生长旺盛的柿大品种的茶树;
拣枝,选择枝杆粗壮、生长健全、无病虫害的茶枝;
拣尖,选择一芽二叶的尖头,这是决定成茶规格的重要一环。

“八不要”:
即对夹叶不要;芽叶过大过小不要;叶片全开张的不要;瘦弱的不要;生长不健全的不要;有病虫害的不要;色淡、紫芽茶不要;节间过长者不要。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拣尖,上午采摘下来的鲜叶,当天就要开始制作,折下一芽二叶的“尖头”,作为猴魁的原料。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摊放,将精心挑捡出的鲜叶原料,摊入竹匾或竹垫上进行轻度萎凋,使其少量失水,便于杀青。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杀青,在锅内高温炒制,翻炒时要求“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非常考验制茶师傅的手艺。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做形,茶叶捏尖后,还要手工固定茶形,最后再进行三道烘焙工序,这一片树叶便完成了从鲜叶到干茶的旅程了。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整个制作的过程,繁琐复杂,从采摘-拣尖-摊放-杀青-做形-初烘-复烘-包装,八道手制工序,才有了太平猴魁鲜爽甘醇的味道。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做好的猴魁,还没冲泡,就有浓郁、刚烈的香气,入杯冲泡,兰香高爽,大有“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谈及如何做出好的茶叶,郑中明说,他的制胜法宝除了制作工艺,最重要的还是茶叶品种

家茶没有野茶香,前些年郑中明经常去周围的山头,四处寻找野茶树,找到了就连根挖到自己的茶园里,来改善猴魁的品种。

这些年他开始一门心思研究优质树种的培育,在黄山西麓的深山里打造他的茶林——桃源野茶谷,独创出了“树下茶种植”模式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六百里桃源野茶谷


他在树下适量栽培猴魁优良品种——柿大茶,逐步替代原先的野生茶品种,让茶树回到了森林里。相比于传统毁林种茶,他的方式更加原生态,也更加自然。

现在郑中明的这片茶园,已经被国家评为了“太平猴魁茶原种保护(国家)示范区”。

我们去到黄山拜访他时,郑中明亲自带我们去他的野茶谷,讲起他打造的这片茶林,神采飞扬。一路上不经意间的观察,看得出,他热爱黄山每一片土地。

门口两只狗一看到他就飞奔过来跟随在后,他说这里有个水潭,塘里有鱼,便蹲在旁边看了半天。

和我们想象中的六百里猴魁董事长相比,他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茶农,对于太平猴魁的种植技术、土壤成分、茶园管理聊起来都头头是道。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野茶谷里的两只狗


野茶谷在黄山区乌石镇桃源村,这里沟谷纵横,林木葱茂,小溪流水,生长着大量野生兰花,郑中明说,这种环境生长出来的茶本身就自带兰花的气息。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茶园的山坡上林木蓊郁,翠竹披拂,似乎看不见茶树的踪影。走近了细看,才发现在高大的树木下面,一行行猴魁茶树正茁壮生长着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茶树与森林共生,我们能看出郑中明是一个真正热爱土地的人。

在他的世界里,茶不是独立的,而是森林的一部分,每一棵茶都要把它放到森林里,用森林为茶做家。

 

孔雀山行第2期丨机器时代下的手工之魂——太平猴魁非遗传承人:郑中明
野茶谷里一片森林一片茶


2008年,“太平猴魁茶手工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郑中明在屯溪捐建了一个太平猴魁博物馆,不论这里面有多少商业因素,我们都能看到他对太平猴魁的那种使命般的热爱

即使是在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的今天,郑中明依然坚持用手工制作猴魁,只培育和保留优质良种茶苗。用心制茶,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已经是难能可贵。

做茶容易,但做好茶却并不容易。”郑中明笑言,别看茶叶不大,只有小小一片,但想要做好它,却往往要付出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坚持和努力。

相关标签:太平猴魁绿茶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