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圣辉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黄圣辉篇》
源自西南密林中的茶树,跟随人们的足迹逐渐向东延伸,随着茶叶迁徙的进程,山野之气逐渐被驯服。对香气的追求一直都是人类的天性,在茶香之路走的最远的,非乌龙茶莫属。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馥郁香气和浓醇的汤水征服无数茶人为之倾倒。
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乌龙茶。武夷岩茶中最精品的茶产自“三坑两涧”,“三坑两涧”是武夷岩茶的最主要、最核心的产区,包括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悟源涧和流香涧。“落坑落涧的茶,其品质极佳,生长环境与世隔绝,日照时间短,叶片较厚,制得成茶汤水醇厚,独具其地域特征。在这与世隔绝的深山里,茶树仿佛是禅修的大师一般,在静中去参悟和感受。
1.武夷岩茶大红袍盛名久传矣
武夷岩茶中佼佼者众多,其中声名最盛者当属大红袍。有歌曰:“能摘天上月,难采山中宝。长白千年参,武夷大红袍。“大红袍”一名来源于天心永乐禅寺后山峭壁上的六棵古茶树。
关于大红袍由来的传说在民间有许多版本,一说为清朝时的一位文人赴京赶考,行至九龙窠天心永乐禅寺,突发腹胀,腹痛不止,后僧人给他饮下大红袍茶汤,顿觉病体痊愈,得以按时赶考,后高中状元,为感念此茶,亲临茶崖,焚香礼拜,将身披的红袍覆于茶树上,一时传为佳话,大红袍遂得此名。
天心村的黄圣辉师傅作为武夷岩茶的工艺传承人,每年坚持按照古法制作一些手工大红袍。黄圣辉讲到,在武夷山,制茶要天时地利人和,当三者合一时,茶品才能做到极致。《茶经》中有云:“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多岩石峭壁,气候独特,在这样环境中生长的茶树品质优异,核心产区的茶品更是带有独特的“山场气息”,这也是武夷岩茶品质优于别地的主要原因。
每年茶季开始,采茶工天不亮就进山,徒步行进两个多小时到达茶园。太阳落山前,茶工每人挑着一天所获,约二三百斤的茶青,徒步两个多小时,送至茶厂付制。乌龙茶制作最关键的工序是做青,又称“走水”,是茶青适当失水的过程。做青包括摇青和静置两部分。摇青时,茶叶在竹盘内受力互相撞击,导致叶边缘破损发酵,茶汁溢出。静置则使茶叶中的水分重新均匀分布。摇青与静置交替进行反复数次,做青适当的茶青,会表现出“绿叶红镶边”的特征。
乌龙茶杀青时,锅温达200摄氏度以上,制茶时稍不留意,手上便会被烫起泡。杀青后的茶叶要放置于齿状揉捻筛上揉捻,手法巧妙,握住茶叶像打太极一样,来回团揉,使茶叶紧卷成团,之后拆散,重新团揉,反复多次。精品乌龙茶讲究“微火慢炖”,低温的炭火烘焙20小时。制作的最极致的传统大红袍,可以烘焙九次,制得茶叶外观如同泥鳅鱼一般轻滑润泽,故名“泥鳅火”。
3.感悟于茶、与茶结缘
听闻在日本的拉面馆里吃面时,吸面一定要吸出“簌簌”声,可以使味道充分溢满口腔,同时也代表对菜品的肯定。武夷山的茶在品尝时,也一定要品出声,名为“啜茶”,茶汤入口后不断从牙缝中吸气使茶汤在口腔中充分流转翻滚,使茶香和滋味充分撞击味蕾、茶汤的好坏在舌面上充分体现。精火慢炖出的茶香、茶汤丝丝缕缕都是天地诉诸众生的言语。
早年黄圣辉居住在山里,名为“水帘洞”,距离天心永乐禅寺很近,因一个巧合的机遇,在寺庙中居住了六年,使得黄圣辉对于茶有了另外的一种体会,离开寺庙后的黄圣辉便给自己定下标准:要一生与茶结缘。现如今,他每年制作的手工大红袍,仍要送给寺里的师傅品尝。所谓禅茶一味,与茶结缘,感恩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