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三首之一)七绝。南 宋周必大(1126?1204)作。诗为:“暮年桑芝毁《茶经》, 应为征行不到闽。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人。”此 为赠别诗,却通篇运用茶事典故:首两句认为唐代陆羽之所 以著《毁茶论》,是因为没有到过盛产好茶的福建。后两句 说陆羽的第九代孙(云孙,即陆游,因同姓,故泛指)赴七 闽之任,正好用贡茶祭祀茶神。因陆游与陆羽同宗,又任提 举常平茶事,采用茶典,贴切自然。
明代茶诗明代产生的以茶为主题或吟咏中及茶事之 诗。明代有一百二十余人写过五百余篇茶诗,最多者为文徵 明,有一百五十多首。诗体有古诗、律诗、绝句、竹枝词、 宫词等。题材有名茶、茶神陆羽、煎茶、饮茶、名泉、茶具、 采茶、造茶、茶功等。著名茶诗有文徵明《茶具十咏》、陈 继儒《试茶》(四言古诗)、于若瀛《龙井茶歌》、高启《煮 雪斋为贡文学赋禁言茶》、王世贞《试虎丘茶》等。
我家的茶事 散文。冰心(1900?1999)作。此文是作 者应袁鹰编《清风集》之约而作,题目亦袁鹰代拟。文章说 的是她爱喝茉莉花茶的起始:“我是从中年以后才有喝茶的 习惯。现在我是每天早上沏一杯茉莉香片,外加几朵杭菊 (杭菊是降火的,我这人从小就火大,祖父曾说过,我吃了 五颗荔枝,眼珠就红了,因此他只让我吃龙眼)。茉莉香片 是福建的特产。我从小就看见我父亲喝茶的盖碗里,足足有 半杯茶叶,浓得发苦。发苦的茶,我从来不敢喝。我总是先 倒大半杯开水,然后从父亲的杯里,兑一点浓茶,颜色是浅 黄的。那只是止渴,而不
茶事图 国画。明代文徵明绘。宣德笺本。纵127厘米, 横57厘米。清《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著录。此系诗 文书画相结合的佳作,作者以清秀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空山 寂寂,丘壑丛林,翠色拂人,晴岚湿润的诗意画境。草堂之 上,一位隐士独坐凝览,神态安然。右边侧屋,一童子静心 候火煮茶,一派天人合一的和谐气氛。画家抒写了向往远离 闹市,钟情山水的胸臆。画上半幅有自题《茶具十咏》诗, 诗末识云:“嘉靖十三年,岁在甲午,谷雨前三日,天池、虎 丘茶事最盛。余方抱病,偃息一室,弗能往与好事者同为品 试之。会佳友念我,走惠
茶事隶书轴 法书。清代金农(1687?1764)书。系有 关茶事的隶书中堂。绢本。墨笔。纵124.5厘米,横50厘 米。书轴全文:“玉川子嗜茶,见其所赋茶歌,刘松年画此, 所谓破屋数间,一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长须 之奴复负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侧耳松风,以候七 碗之入口,可谓妙于画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尝见茶经、水 品,又尝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 味者不多见也。呜呼,安得如玉川子者与之谈斯事哉!稽留 山民金农。"所书虽为隶书,却是漆书笔法,苍古奇逸,魄 力沉雄,是书风
大禹得茶 茶事传闻。相传大禹治水,四处开河的紧急 当口忽遭“大肚病"侵袭。即使五大三粗的壮汉,也会蓦地 染病。病势凶猛,一个粗实汉子没几天就变得面黄肌瘦,四 肢无力,能吃饭却不能干活。大禹心急如焚,不仅治水搁浅, 且谣言四起,谣传不可轻易动土,大禹治水触犯了龙王太 岁,上天来追命了!百姓人心惶惶,大禹派人四出寻医,终 无良方。遂慕名访医至太湖,不料自己也染上了病。他悲痛 地自叹时间不多,支撑着想把有关水经的书写完。一天,湖 上刮起大风暴,八百里湖面波涛翻滚,湖边百姓声嘶力竭地 呼喊出船打鱼的亲人。大禹目睹
以茶代酒 茶事典故。《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吴主 孙皓,“每饷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 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 常为裁减,或密赐茶奔以当酒。"是为史籍中有关以茶代酒 的最早记载。
秦精获大茗 茶事轶闻。《搜神后记》载:“晋孝武世, 宣城秦精,尝入武夷山采茗。忽遇一人,身长丈余,通体皆 毛,从山北来。精见之大怖,自谓必死。毛人径牵其臂,将 至山曲一大丛茗处,放之便去。精因采茗。须臾复来,乃探 怀中橘与精,甘美异常。精甚怖,负茗而归。”叙述秦精入 山采茶,得毛人指引而发现了大茶树,描写了深居高山的人 在大自然中不断探索,终于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过程。
茶为素业 茶事典故。南朝宋《晋中兴书》载:“陆纳 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 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珍饶毕具。及安去,纳杖 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其时 某些显贵,以待客奉茶为清廉。
祀冢得报 茶事趣闻。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刿县陈 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 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母苦 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 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潜壤朽骨,岂忘翳桑之 报?'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 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此故事赞美了嗜茶者知恩图报 这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献茶谋官茶事典故。隋文帝杨坚小时常患头痛。一 日,有僧人询之告曰:“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取煎 服用后,果甚有效。杨坚为帝时,有人因献茶而得官,于是 一度出现竞相采茶以求封赏的现象。时人权纾讽云:“穷春 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
茶诗 系以茶为主题或吟咏中及茶事之诗。中国茶诗 具五大特点:其一,年代久远。茶诗最迟在西晋已出现,至 南北朝时,已有四篇涉及茶的诗,如孙楚(约218?293)的 《歌》、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以及南朝宋王微的《杂诗》,均被唐代陆羽收入《茶经》中。其二, 作者众,茶诗多。历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大多写过茶诗,从 西晋到当代,茶诗作者约八百七十多人,茶诗达三千五百余 篇。其三,体裁多样。有古诗、律诗、试帖诗、绝句、宫词、 联句、竹枝词、偈颂、俳句、新体诗歌以及宝塔诗、回文诗、 顶真诗等趣味诗。
茶事艺文反映与表现茶叶栽种培育、加工制造、购销 买卖、冲泡品饮等各项茶事活动的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体裁 包括咏茶诗词、曲赋、楹联、散文、茶事小说、戏曲、影视 以及绘画、书法、篆刻等。中国产茶饮茶历史久远,以茶为 题材的作品,见于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不同时代的创作各具 时代特色,唐以前及唐宋两代,以诗词吟唱茶事为多;元代, 茶已进入杂剧、散曲;明代始有茶事小说,茶事散文渐多, 现代益盛,文坛名家,嗜茶爱茶,多著文记茶事叙茶情。茶 事绘画作品,有唐以来创作相继,以明清两代为盛;书法作 品,唐宋两代以文人记叙茶事的
原文标题:【茶事】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保存普洱茶呢?
上一期中,有茶友强硬的让小编出一期关于如何储存普洱茶的文章。这不,我现在就来了。
我们当中很多人并不具备专门储存茶叶的空间,但普洱茶的存放相对于其他几种茶叶来说,储存方式还是很简单的,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只要符合一些条件,就能轻易存放。
茶叶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发生非常微弱的反应,需要以年来单位,才能感知到风味的变化。那么普洱茶如何进行保存?
普洱茶能“越陈越香”,越放越值钱,普洱的存
提举茶事司CTea affairs department^ 宋代官署名, 简称“茶事司,,,为管理茶事的路级地方机构。其初名为提 举措置茶事司,由蔡京提议始设于崇宁元年(1102)。最早 建立的东南六路茶事司分别为:湖南路设于潭州(治今长 沙),湖北路设于荆南府(治今荆州),淮南设于扬州,两浙 设于苏州,江南设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江西设于洪 州(治今南昌)。稍后还设置了福建,广南东、西路茶事司, 分别置司于建州(治今建瓯)、广州和桂林等交通要津和繁 华城市。此为南宋茶史中屡见的东南十路的来历。茶事司
提举措置茶事 CTea affairs managing officer〕 宋代 职官名。简称“提举茶事"或“措置茶事"。崇宁元年 (1102)岁末,蔡京复榷东南茶,在东南六路设提举措置茶 事司,其主官名为“提举措置茶事”,为主持路级茶事的最 高行政官长。《宋会要-职官》载,当时提举措置江南、福 建、淮南路茶事者,分别为宋安国、胡安修、安亢,三人皆 “讲议司”官员。路名入衔,在茶事前加路名。大观年间,又 置都大提举茶事司,总领东南六路茶事,主官称都大提举茶 事。政和元年至宣和七年(1111?1125),随
茶事CTea affairs^ ?有关茶叶的事情。唐代袁高 《茶山》诗:“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唐代皮日休《茶 中杂咏序》:“自周已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 详矣。??…?后又获其《顾渚山记》二篇,其中多茶事;后又 太原温从云、武威段碣之,各补茶事十数节,并存于方册, 茶之事由周至今,竟无纤遗矣。"?茶叶采摘、制作之事。宋 代黄儒《品茶要录》:“茶事起于惊蛰前,其采芽如鹰爪,初 造曰试焙。”
提举茶事司CTea affairs department^ 宋代官署名, 简称“茶事司,,,为管理茶事的路级地方机构。其初名为提 举措置茶事司,由蔡京提议始设于崇宁元年(1102)。最早 建立的东南六路茶事司分别为:湖南路设于潭州(治今长 沙),湖北路设于荆南府(治今荆州),淮南设于扬州,两浙 设于苏州,江南设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江西设于洪 州(治今南昌)。稍后还设置了福建,广南东、西路茶事司, 分别置司于建州(治今建瓯)、广州和桂林等交通要津和繁 华城市。此为南宋茶史中屡见的东南十路的来历。茶事司
提举措置茶事 CTea affairs managing officer〕 宋代 职官名。简称“提举茶事"或“措置茶事"。崇宁元年 (1102)岁末,蔡京复榷东南茶,在东南六路设提举措置茶 事司,其主官名为“提举措置茶事”,为主持路级茶事的最 高行政官长。《宋会要-职官》载,当时提举措置江南、福 建、淮南路茶事者,分别为宋安国、胡安修、安亢,三人皆 “讲议司”官员。路名入衔,在茶事前加路名。大观年间,又 置都大提举茶事司,总领东南六路茶事,主官称都大提举茶 事。政和元年至宣和七年(1111?1125),随
茶事三欲 CThree essentials for tea matte。 饮茶技 艺。明代陈继儒《眉公杂著-太平清话》载:“采茶欲精,藏 茶欲燥,烹茶欲洁。”即茶事三欲。又言饮茶时:“一人得神, 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名施茶。”说明品茶的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