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的投茶量标准比例是1:50,也就是1克的茶叶,加50毫升的水(乌龙茶、紧压茶除外,会用到大概1:30的茶水比例),这样就可以估算出你大概要加多少干茶。
比如说,泡茶的玻璃杯为350毫升,那么差不多放6克茶叶是比较合适的(水杯七分满)。
但一般的茶叶小白们是很难估算容器毫升和茶叶克数的,可用小秤称好,然后分开小袋。
普洱茶的标准重量是多少?
1、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75克,每七个为一筒,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饼。
2、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3、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4、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
太平猴魁的采摘标准
“太平猴魁”的采摘标准为:春茶采摘一般是在谷雨前后开始。而且采摘时有“八不采”,即对叶片小的不采、超大的不采、偏瘦的不采等等。等到芽头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开始采摘,以后每隔3、4天采摘一次,一直采到立夏。
采回的鲜叶经过“拣尖”,将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加工猴魁的原料。经过精心筛拣出的芽头,要经过杀青和烘焙等工序。
“太平猴魁”的芽叶硕大,加工当中不需要揉捻,这样可以有效的保留茶内的成分。由于整个制茶的过程一直采用手工操作,所以产量不大。史料记载:一百年前的清朝末年,“太平猴魁”的年产量不足500公斤。
太平猴魁的采摘标准为: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进,即可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边停采,立夏后改制尖茶。
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并严格做到“四拣”:一拣山,拣高山、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二拣丛,拣树势茂盛的柿大茶品种的茶丛;三拣枝,拣粗壮,挺直的嫩枝;四拣尖,采回的鲜叶要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制猴魁的原料。
普洱茶等级分类标准
普洱茶按各自不同特征分为以下等级:
特级外型条索紧直较细,显毫;内质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滋味醇厚,叶底较褐红细嫩。
一级外型条索紧结稍嫩,较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滋味醇和,香气浓纯,叶底褐红肥嫩。
三级外形条索紧结,尚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滋味醇和,香气浓纯,叶底褐红柔软。
五级外型条索坚实,略显毫;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叶底褐红欠匀,尚柔软。
七级外型条索肥壮,紧实,色泽褐红,稍灰,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尚嫩。
八级外行条索肥壮,色泽褐红稍灰;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尚嫩。
九级外型条索粗大尚紧实,色泽褐红稍灰;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尚嫩。
十级外型条索稍松,色泽褐红稍花;内质汤色深红,滋味平和,香气平和,叶底褐红稍粗。
冲泡乌龙茶的投茶量
杯泡时茶水比例为1︰22,壶泡时,因茶品不同而异,一般铁观音、冻顶乌龙投放量为壶容积的1/5~1/4。
冲泡西湖龙井的投茶量是多少
根据不同的泡茶茶器以及不同的注水量,白茶的投茶比例,要适时调整。
下面来分享三组常用的投茶量,以供参考。
110ml的白瓷盖碗,搭配5克白茶。
冲泡白茶一应适用的情况下,在快出水的情况下,无论冲泡何种白茶,均投茶5克即可。
300ml的玻璃杯,投茶1.5-2克。
玻璃杯冲泡白茶,白茶叶片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投茶量不宜过多。
注水400ml的煮茶壶,在煮陈年的白茶时,投干茶2.5-3克即可。
若是盖碗冲泡后,再拿来煮饮,可以直接将盖碗中叶底,搭配400ml的注水量。
冲泡红茶的投放量
冲泡红茶的投放量,以红茶鼻祖正山小种为例,在泡茶时,一般标准110ml的白瓷盖碗里,搭配上5克干茶即可,茶水比例差不多为1:20左右。
若是想在投茶量控制上多省心省事,在泡红茶时,可以直接选购袋泡装的红茶,更直截了当。
单独泡袋分装的红茶,每5克一袋,既方便携带,又方便投茶,可以避开投茶量过多或是过少的困扰。
乌龙茶投茶量
乌龙茶的投茶量,通常比较大。比如武夷岩茶在冲泡的时候,用120ml的盖碗,投茶量为8g,若是在潮汕地区,投茶量可能要增加到10g。
乌龙茶的浸泡时间在冲泡乌龙茶时候,对出水时间有所讲究,不可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若是以茶叶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不但会使茶叶变得不耐泡,还会让茶汤变得苦涩。在出水时,要讲究循序渐渐,前几泡出水时间快,后几泡出水时间慢,根据茶汤浓度适当调整时间。
茶叶包装标志的基本内容
SC编码:食品生产许可证编码
SC编码是从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的食品安全认证,取代原有的QS标志,由“SC”加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它是与企业对应的唯一编码,能够实现食品的追溯,如果没有这个标志就是没有经过严格检验合格准许生产和进入市场销售的三无产品!
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标志
HACCP表示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HACCP体系是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主要是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进行安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