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房乡位于云县南部,距县城42公里,乡域总面积179.6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176个自然村,210个村民小组。全乡100%的农户都有茶叶种植,茶叶收入是农户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是扩大再生产、维持生活的经济支柱,2005年度茶叶收入约占农村经济的15%。茶叶,已成为全乡上下都十分关注的产业,发展壮大全乡茶叶产业已势在必行。
说起茶叶,茶房因地处澜沧江流域,是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的分界点,属山区红壤地带,海拔1500-2100米,气候温凉,雨量充沛,适宜茶叶生长;所产茶叶茶形娇柔丰润,汤色玉绿明亮,香味浓郁甘甜,内质无比,历为出口拼配之料。据有关资料记载,茶房乡种植茶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茶房人即开始种茶,早些年有野生茶树(当地人称为山茶),故种茶历史悠久。经过一百多年几代人的辛勤耕耘,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通过全乡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茶叶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茶农不断得到实惠。近两年来,茶房乡党委政府以茶叶生产为龙头,以“三村”工程和“云岭先锋”工程为契机,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茶叶生产,2004年累计种植高优生态茶849.3亩,老茶园低改高3500亩,年内种植高优生态茶549.3亩,积极争取扶持资金,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创条件,年内嘉木公司争取到500万元的项目资金,启动了茉莉花茶生产线的建设;2005年,全乡共有茶园面积17421亩,其中可采摘面积13224亩,鲜叶年产量408万公斤。茶树分布于全乡大小山箐。由于全乡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大,故农作物与茶叶套种率很高,茶地即耕地,耕地也就是茶地,茶叶收入成为乞今为止全乡最大的经济支柱,在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茶房乡的地形地貌,素有两山夹一河之称,乡内的勐麻河谷十分肥沃,加上气候宜人的优越条件,沿河两岸的丘陵团包、山头箐脚,成了当地群众种植茶叶的广大地域;因乡内有独有的资源优势,县内的一些大中型茶叶企业如双银公司、嘉木公司、刘家坡茶厂、孟麻茶厂、文雅红茶普洱茶厂、金华茶厂等茶叶企业落户,加之分布于全乡16个村的63个个体茶叶初制加工点,形成了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格局,给全乡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因此,乡人民政府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树立茶叶兴乡、非公强乡的发展理念,将“打好基础建集镇、依托龙头兴茶叶,创新发展促个私,突出重点抓生态,抓牢目标奔小康”作为“十五”发展思路。同时,坚持乡七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培育一朵花,种好一棵茶”的发展思路,不断巩固和提升茶叶产业。
云县是云南省的茶叶主产县,而茶房则是全县的产茶大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茶房乡就建成了野鸭塘和秧草塘两个集体茶厂,总面积2664亩,其中野鸭塘茶山占地1478亩,茶叶可采摘面积600亩,交通极为便利,且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也就是从那时起,茶房乡群众兴起了新一轮种茶高潮,从而达到现有规模。从2000年临沧市茶叶研究所在桥街大田坝创办了40亩无性系良种茶树繁育基地开始,结合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全乡加快了种植高优生态茶和改造老茶园进程。2003年末,以大垭口村为重点,累计种植高优生态茶849.3亩,完成老茶园改造3000多亩,逐步改变了经营粗放、品种老化和单产低、质量差的传统茶叶种植模式,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走出了革新的一步。针对乡内大部分茶园已老化、产量质量低下、茶叶生产企业原料不足等情况,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计划从2005年开始,依托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用5年左右的时间,按照“三统一分”、政府补贴支持的机制,在今后5年内引进资金2500万元,分步建设勐麻河上游10000亩高优生态茶园,形成集生态、观光为一体的“茶叶谷”。2005年,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规划,在澜沧江啤酒集团的资助下,实际投资315.5万元,高标准种植高优生态茶2070亩,覆盖文乃、大垭口、大河边、桥街、茶房、黄沙河等6个村,圆满完成了“茶叶谷”建设第一期工程的第一步,为建设“茶叶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截止目前,全乡共有高优生态茶园4808亩。
念好“茶”字经:上项目、建基地,加快发展茶产业。由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投资18000万元建设的“生绿茶”项目,2005年已全面竣工投产,试产阶段共生产茶产品产值达8680万元,并围绕新上项目,充分利用茶房适宜种茶且质优品高的资源优势,在茶房实施了“勐麻河流域万亩茶叶谷”建设项目,进一步巩固了茶房乡茶叶产业的传统支柱产业地位。
根据统计,2005年全乡茶叶生产量为102万公斤,其中红茶产量54.62万公斤,绿茶产量46.8万公斤,晒青茶0.58万公斤,平均销售价格为12.75元/公斤。鲜叶平均价格约为2.1元/公斤,全乡农民直接茶叶收入900多万元,人均约300元,茶农收益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