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茶最为重要的历史典籍,已经被注释过N遍,《茶经》还有什么秘密可言?
有的,人心不同。同样的文字,有的人看出天地大美,人生奥义;有的人看出人心冷暖,世事浮沉;也有的人看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甚至阶级斗争。之所以要花一点时间来探微,是因为对传统精神的陌生,对历史文化与实践操作的忽视,可能会让我们如盲对暗,错会前人之意,错失经典的宗旨与核心价值。
第一篇先从一个器物——风炉说起。
《茶经》上说这个风炉要做成鼎的形状。鼎有三足,分别用古文(唐时古文指的是金文籀篆之类上古书体)写三行字:“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好了,文字很明白,没有什么歧义,一看就过去了,但这里面大有来头。
今人根据陆羽《茶经》描述绘制的鼎形风炉示意图
首先为什么要做成“鼎”的形状?今人的注解往往容易从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可以肯定的说,鼎这种形制并不是从热效率角度考虑的。而且现存唐代风炉的实物来看,也基本没有陆羽这种形状的。
图左,法门寺出土唐银风炉;图右,国家博物馆藏唐陶风炉。分别代表了皇室与民间的风格。
因为鼎这种器物本来是煮东西的,不是炉子,现存的唐茶器中有一种直接用来煮茶的茶铛,相当于炉釜合一的简化版,倒是有点近似鼎的形状。那是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吗?好像也不太有说服力,并不是除了鼎就无法达到美观了。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下,再看这三行字。
唐长沙窑茶铛,鼎釜合一,用于简易的煮茶。
“坎上巽下离于中”,这个说的是八卦,不了解的人会划过去。稍有了解的人会知道,八卦取象,坎象水、离象火、巽象风象木,下面木炭因风生火,上面以火煮水,这正好是一个煮茶之象啊。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句话相当于把煮茶这件事儿用八卦取象翻译了一遍,重复了一遍,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们探讨这个问题就需要借用一点《易经》的知识了。
如果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经典,我想没有人会反对。儒家重视、道家重视、医家、玄学、方术也都重视,很重要的一点,易经提供了一个探讨、实践、体会自然、社会与人身关系的综合体系。所以儒家在面临道家强大的技术优势、佛教牢不可破的哲学高度的时候,往往要回到易经来应对。
《易经》由上古至中古的流传也逐渐形成了侧重不同的两个流派,一个是关注义理哲学的流派,一个是侧重象数实践的流派,当然这是为了叙述方便,实际上也是互有重叠。在陆羽时代这个分野已经明显了。官方所推重的自然是唐初大儒孔颖达的《周易正义》,而在民间亦不乏高人,与陆羽同时,巴蜀的李鼎祚编纂了一本《周易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易学著作。侧重实践的人可能更关注后者,因为保留了很多两汉时期易理实践的宝贵总结。从陆羽一生的性格与行迹来看,这两个流派对他都有所影响,孔氏的理解因为普及性高必然为大家所熟知,而陆羽的江湖背景也让他对周易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义理层面。
陆羽真的懂《易经》吗?还是随手写的“坎上巽下离于中”?懂不懂没法说,五经之首,谁也不敢说真懂;但是有一点,陆羽和易经的渊源甚深。因为“陆羽”这个名字就是他自己用《易经》占筮得来的。《新唐书·陆羽传》讲他“以《易》自筮”,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得名陆羽、字鸿渐。而“渐”卦是什么?上巽下艮,艮是山,巽是木,山上之木,合一个茶字。当然渐卦还有更深的内涵合于陆羽一生,这是题外话。
《周易集解》(明崇祯汲古阁本)
我们回到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来看中唐时代民间的易学风气。这位李先生,可不是一位泛泛学究。他们兄弟本来是类似诸葛亮那种隐于山中读书的高人,安史之乱,明皇幸蜀,李先生就给上了一篇《平胡论》。一个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的民间人士,唐王朝风雨飘摇,那么多将相饱学之士都没招儿,您是哪位啊?奇怪的是后来就因为这么一个《平胡论》,给招了左拾遗,充内供奉。这个官不算大,但是表示皇帝很重视他的意见,为什么?
清朝的学者考证,这位毫无背景,对易经理解还和主流学术观点相左的民间人士能仅凭一篇文章被皇帝如此重视,只有一个原因,他在这篇文章里对安史之乱后来的发展做出了准确的预测,甚至提出了应验的解决方案。《蜀故》里面的记载是:“预察胡人判亡之日期无爽毫发”。我不跟您废话谈玄说妙,咱做个实验您看看对不对就行了。
后来代宗朝李鼎祚把他这篇大成之作《周易集解》给呈上去了,又一次引起了重视,当然面上大家还是谈孔颖达的东西,因为这是统一思想的需要。但是真正到实践层面,不得不重视这样的高人,这是中国统治者历来的传统。但是这种事儿又不太想让民众知道,所以像李鼎祚这样为往圣继绝学的人物反而史料很少,正史几无记载。
那么易经是不是一个算卦的书,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大的重视?其实这个问题在《系辞》里面就说得很清楚了。易的确和早期先民的占筮活动有关,但是更是圣人君子借以体察道之行运的体系。不管是什么理论体系,光拍脑袋想是不行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体会与检验。而在体契之后,圣人君子又可以用来化导苍生。《系辞》: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至少在唐代,这个传统还是很有力量的,所以才会有李鼎祚这样的高人走出巴蜀的大山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周易集解》的开篇,李鼎祚就讲:“原夫权舆三教,钤键九流,实开国承家修身之正术也。”换句话说,大到开创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的承续,一个个体的修养,周易提供的是正术。那么这篇著作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的成果,而是关系到国朝兴亡、百姓安康的钥匙,不仅仅是官方统一思想的面子工程,也对实践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只有我们看到了这个层面,才能对陆羽的一些说法有深一步的体会。
“坎上巽下离于中”,是三个卦的纵向的组合。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卦,上离下巽,这是一个“鼎”卦。我们知道易经六十四卦本来就是象的组合,木风生火,自然与鼎相合。那么鼎又是一个什么卦呢?
我们知道,对一个卦的诠释,因为可操作的空间很大,反而特别需要慎重,一定要有所来由。我们按照《周易集解》的体例,先看《序卦》。
《序卦》曰: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这是在讲这个卦的来由,“鼎”卦前面是“革”卦,“革”是水火相息,意味着破坏,变革肯定要有破坏,这个无法避免,我们今天这个国家面临的情势也是一样。旧的状态已经无法持续,重要的是新的东西能否随之建立。所谓空间换时间,能不能尽快顺利的进入新的阶段、新的状态。这个“新”的建立,就是“鼎”。鼎卦互体乾(234)、约象兑(345),乾为金,兑为泽,什么意思呢,革命带来了水火相息,我们用金属来做一个鼎,鼎里面放上水,水火就不再相克了,而是相生了,因为一个新东西的建立,这些力量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了。生的东西可以变熟了,这是“鼎”。
《杂卦》里面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鼎新这个词由此而来。
陆羽所处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他们这一代人都是在开元盛世中成长起来的,虽然陆羽出身贫寒(这是与渐卦的变化相合的,后面还会涉及),但毕竟也是和李杜一样见识过唐王朝的巅峰状态。忽然一夜之间,安史之乱把一个辉煌的大帝国搅得底朝天,我们的大天子都跑到四川去了,这种强烈的反差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大家必然渴望一个新的太平之世。
为什么一个足上写的是“圣唐灭胡明年铸”?有的人根据字面理解为这是安史之乱平定之后第二年造的风炉。但是和《茶经》的写作年份不合,成书没那么晚。其实这里是一个祝福的祈祷词,我这个是灭胡之后造的鼎,那胡还能不被灭了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暗示策略。这个年份是虚的,但是灭胡的愿望是真实的。这种愿望不仅体现在这个祝福词当中,也体现在用“鼎”这个象来革故鼎新上,这几个鼎足的内容一定要联系起来看,绝对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胡写的。
再回到“鼎”卦。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鼎这个卦名和其他表义的卦名不同,鼎本身就是“象”。鼎是什么呢,是下面以木烧火,煮东西的一个器物。但是这个器物和一般的锅不同,我们知道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之类的成语,究其来源,鼎是一个象征权位的十分庄重的器物。圣人用鼎上供天帝,也用鼎来养贤。如果从国家的层面讲,这个圣人就是指帝王。
对后面这段话的理解可以看出义理和象数派的差异,按大儒孔颖达的解释,这个代表了圣人谦巽养贤,所以信息通达,六五得中应刚,革新就容易成功。而从象数派的理解看,这些固然没问题,但不是附会出来的,而是推导出来的。当然这个比较玄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最后看《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这个文字也不难理解,正位指的是九三,“凝命”需要解释一下。《周易正义》认为凝是严整之貌,把凝看做形容词。而《周易集解》引郑玄的注:凝,成也,应该说郑玄的说法更准确一些。“凝”从本义来讲还有自然聚集而使坚固的意思,那么这个“成”的意义还有一种特别的意味,怎样来达成呢?以居正位来自然的聚合天命。
君子可以理解成国君,陆羽表达的是对唐天子的祝愿,这个说得通,但陆羽恐怕意不限于此。
在《茶经》后面的文字中,这个风炉的三个窗口上还有六个字,连起来就是“伊公羹,陆氏茶。”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伊公是指伊尹,我们知道伊尹是商初的贤相,不仅是贤相,而且是圣人。所以后来称伊尹为元圣、孔子为至圣。和孔子不同的是,伊尹不像孔子那样颠沛流离,而是真正的帝王师,完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换句话说,伊尹自称是先知先觉的圣人,来把大道传给大家。这个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贤相了,如果硬要对比的话,这个是相当于开化群蒙的先知摩西一类的人物。
好个陆鸿渐,真不是一般的狂啊。先别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伊尹的出身?他原来是奴隶出身,后来被莘国国君的庖人收养。看到这里让我们想到什么呢?陆羽出身微贱,是被智积禅师收养的孤儿,出身相仿。再往下看,伊尹出身庖厨之家,创五味调和之论,也是咱们的烹饪始祖。更为关键的是,伊尹由厨入宰,是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这个是不得了的。这也是陆羽要比附的最重要原因!
所谓伊公羹,伊公见商汤时烹调了一份鹄鸟羹,商汤吃得很爽,问他这怎么弄的?于是伊尹就由此开始发挥了。而陆羽借“陆氏茶”想要说什么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君子以正位凝命”有了新的意义,陆羽大概同样希望居“正位”来实现自己的使命。只不过“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是一种陆羽最初未曾想到的方式。
这个思路顺理成章,不过严谨一点,我们还要问问,是不是对陆羽的意图有过度诠释之嫌。其实我们整体看《茶经》,类似的地方并不少见,只不过之前大家没有顺着这个思路去想过。比如《茶经》说到鍑:“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我看到的解释大多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说耳(锅两边的把手)做成方的是为了保持平衡,这就离谱了。把手无论做成什么形状,只要两边对称都是平衡的。陆羽的考量显然不在于此,我们需要放在前面的上下文中去理解,才能看出端倪,这里就不展开了。
本想长话短说,还是拖长了,大概把李鼎祚说的治国这个方面涉及了一下,修身的部分涉及到丹道、中医、风水等等,内容比较多一些。这部分连同鼎的另一足,我们下次再讲
今年会出一本注解《茶经》和其他茶道经典的书籍,上面的内容会在书中体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