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900字左右,阅读大约需要5-10分钟
长于山野乱林之中,人迹罕至,时光不但没有让这片茶园苍老,反而是赋予了这片茶园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老茶树,更纯粹。
▼探寻原始森林天岩尖野茶园
2022年12月26日孔雀山行走近原产地第36期
天岩尖古树野茶园·寻访茶人张道钰
福鼎管阳站
天岩尖古树野茶园·寻访茶人张道钰
福鼎管阳站
张道钰福鼎白茶古法炭焙坚守者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汉仪楼茶业创始人。作为福鼎人他从小接触茶叶,观摩父辈的制茶过程,年幼时就展现出对茶叶的浓厚兴趣。1993年进入茶行业,拥有三十年茶叶种植加工经验,在古法炭焙白茶上研发创新出了特有风格,成为汉仪楼正味白茶的标准,其制作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多次获得各大茶王赛金奖一等奖等。2017年他深入大山寻找原生种野茶,最终在管阳高山建立了起了1050亩有机茶园,其中330亩为原生种野茶保护基地。他用大自然的方法来造就天然的白茶味,用古法炭焙的工艺来构造白茶的礼仪正味。
从1993年的小张茶叶,到2012年结缘“觉真法师”更名为汉仪楼,再到如今拥有自己的千亩有机茶园、标准化的生产厂房和汉仪楼白茶品牌。
这位70后依然秉承着茶的“不移之性”,坚守初心不慌不忙做着自己热爱的事,像远古的茶农一样脚踏实地,守候着这片叶子......
本期和我们一起走进,汉仪楼茶人张道钰的故事。
——孔雀山行,去山里,见好人,喝好茶,
去寻找茶背后的故事。
去寻找茶背后的故事。
▲福鼎管阳高山 天岩尖
01
茶人张道钰
从白手起家到创建自己品牌
专注古法炭焙白茶的传承创新
“人的一生是不断体验的过程,有些人是在天地之间,有些人是在一书一画中,而我的则是在一杯茶中。”
张道钰,是地地道道的福鼎人,自小在茶区长大,四十多年的时光都是浸泡在茶汤里。
他的外祖父是福鼎国营茶厂的老师傅,退下来之后,舅舅和他母亲又顶了上去,大半个童年他都是跟着大人在厂里扎着,耳濡目染也学了不少东西。
1993年,张道钰随着行业里的前辈北上进京,正式进入茶行。三年多时间,习茶,观茶,看的多了,就不再只满足于看。97年他便独立出来,98年在北京马连道上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小张茶馆,这所茶馆现在依旧在北京的马连道。
非典那年,张道钰受一个北京老中医之托帮其寻找福鼎老白茶,几经周折,直到2005年,才找到很少的十几年的老寿眉,给到老中医时,对方的欣喜与珍惜程度,让张道钰知晓了老白茶的珍贵。
▲张道钰收藏的踢毽子纪念砖。
但当时整个中国茶行业,基本是找不到白茶足迹的。从此,他开始有意识去关注白茶。
从2007年,张道钰开始连续每年收藏大批工艺精湛的福鼎白茶。为了能看到白茶在时间下的变化,他每个年份的白茶都有收藏,从银针、牡丹到寿眉,大量优质的老白茶成为了后来汉仪楼正味的底蕴。
▲张道钰,在福鼎管阳高山茶园。
2007年之后,张道钰回到福鼎,把全部精力转向白茶,“汉仪楼”这个家乡品牌,也是同年才确认下来。
2012年他结缘“觉真法师”,写下了“汉仪楼”这三个字。不管喜悦或是辛酸,不管是挫折还是成功,这三个字都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中。
2013年他在管阳创办茶厂,在大山深处拥有千亩茶园。2014年,他开始专注传统晾晒和白茶的传统炭焙工艺,为品牌注入国学汉仪文化之源。
2018年在传统晾晒、古法炭焙的基础上,他结合现代科学的方法打造福鼎高山白茶正味标准,并保证规模化生产及品质。
虽然白茶三分茶,七分做,但只有料子足够好,未来才有更多的可能性,不管是老茶还是新茶,这一观点,作为他的底层思考,始终坚定地贯彻着。
他说,只有够“野”的原料,才能满足对未来白茶转化空间的期待,于是他的目光自然也投向了产业的最上游,茶园。
▲张道钰深入大山,寻找原生种野茶。
02
发现百年古树野生茶园-天尖岩
建立福鼎独一无二的有机茶园
330亩原生种野茶保护基地
“白茶好山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合适的高海拔,在我心目中,最适合白茶的海拔产区,就在600-800米之间。”
福鼎管阳,是白茶的核心产区,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为福鼎高山生态保护区。茶园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丰富,生态链完整,茶叶带有高山白茶独有的香甜气息。
2017年,张道钰深入大山寻找原生种野茶。福鼎原生种野茶园可遇不可求,经过多番寻觅,张道钰终于在一个叫天岩尖的地方,找到了这个荒废多年的古树茶园。
他决定守护这片茶园,在这里建立起福鼎独一无二的330亩原生种野茶保护基地。
天岩尖就在管阳的群山高处,平均海拔在700多米。茶树生长在人迹稀少的地方,避开工业、大气、水等污染,日照和水湿条件都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这里多年无人踏足,时光不但没有让这片茶园苍老,反而是赋予了这片茶园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老茶树,更纯粹。在2020年首次修复性开采后依然不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
从茶园向四周望去,放眼可见的地方,都被多样化的原生乔木包围,还有着福鼎现在很难得的原始次生林,为这片茶园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生态隔离带。
茶园管理,不施肥不打农药,古茶树长期生长在山野之中,茶树比人高,并且不固定在一处,十分耗费人力,采一斤纯野茶的时间已经能够采十斤普通茶园的茶。
▲管阳高山深处,茶树比人高。
天岩尖山场总占地有3000多亩,其中张道钰保护起来做茶园的地方不到600亩。除了茶园面积“相对宽松”之外,茶树在间距上也比传统密植的茶山要宽松的多,张道钰还在这片山场上移植了一些高大的荒野古树。
野生群体种生命力极强,自力更生的野茶根系会比一般的茶树根系更加的发达,所具有的内含物质比普通白茶而言,更为丰富,冲泡过后,香气更加高扬、持久。
▲苍老斑驳的老茶树树干,布满了沧桑。
古茶树经时间沉淀内含物质丰富,气香味鲜,是大自然孕育的原始滋味。目前天岩尖是福鼎唯一一家获得有机认证的古树野生茶园。
03
汉仪楼白茶古法炭焙技艺
列入“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坚守初心只做正味白茶
一款白茶,原料占三分,工艺占七分,好的工艺成就一泡好原料的茶。
为延续正味白茶工艺,传统晾晒+古法炭焙 ,张道钰用老师傅的制茶经验,结合现代茶产科学辅助,标准化保障生产和品质。
日光萎凋:
看天做茶,看茶做茶。鲜叶经过晾晒脱水,需在72小时内降至15%以下的含水量。风向、温度等变量决定了成品白茶的香气、口感及滋味。
古法炭焙:
传统炭焙利用炭的红外线强烈的穿透力,长时间文火慢焙,激发茶叶中酶的活性和多酚类物质相互碰撞,消除新茶的锐气内外通透。炭火和芳香物质的有效融合,让茶叶更香更活。
▲工艺工序:选炭—捣炭—起炭—加炭—埋灰—上笼—摊茶—控温—翻焙—收茶—摊放——装箱。
整个过程耗时耗力,不仅是用火,对人也是一种考验。茶叶厚薄、焙火时间、温度,翻动都要根据焙茶师经验和茶的特性而定,工艺复杂,正统正味。
阳光晾晒,炭火烘焙,不沾铁器,低温成茶。2019年汉仪楼白茶炭焙技艺列入“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好茶需要养,无论是晒茶还是藏茶,都是在时光中沉淀、韬光养晦。一杯正味白茶味蕾的完美呈现,也是茶本身与时间的充分融合。
张道钰十几年前就开始建立北京仓库,用北京的四季分明和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来存储白茶,来延续白茶成品后的生命。
▲汉仪楼古法炭焙工艺制茶。
福鼎制作北京转化,在后期存放过程中,炭焙茶转化更佳,茶汤将变得稠滑,品质渐见提,以其自身独特的香韵,耐人寻味。
04
“不止于此”
成为小众白茶圈的天花板
用中国美学打造汉仪之心
茶饮文化深深植根于东方文明礼仪之中,以茶待客的礼仪也由来已久。
张道钰注重品质,同样也把握文化命脉,涵养礼仪,守正出奇,用中国美学打造汉仪之心。他希望每一款产品都带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与底蕴,而不是市场中的随波逐流。
他的手工炭焙茶,以敬畏天地之心做茶,让手心的温度、炭焙的温度与心中的温度交融成天地间最温润如玉的一杯茶。
其中,汉仪楼的“不止于此”,更是经典款中的经典款。
资深茶人也被它的本质深深吸引。醇厚度、层次感、丰富性、饱满度、耐泡度远不止于此。平和、宁静、简约、优雅,亦如不止于此。
这款茶打破他们原先对白茶品类的定义。在静默中,将生活上升为艺术。
2021年,汉仪楼被评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其生产加工制作的茶在历年各类茶赛中皆获得了不俗的名次,白牡丹产品更是连续多年荣获中茶杯茶王赛一等奖。
在CCTV央视频道及福建当地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的新闻播报中,也曾多次拍摄报道汉仪楼茶叶。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是坚持,也是新的启程和出发。
在汉仪楼张道钰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止是茶,更有茶美学、空间设计、生活方式……
他为品鉴白茶的人带来的是口感上和礼仪美学上的双重体验和享受。
如今,汉仪楼的“不止于此”可以说是小众白茶圈的天花板,推杯换盏间,以茶传递新中式生活社交美学。
▲与无音茶会的邂逅,不止于此。
时至今日,这位70后拥有了自己的茶厂,创建了自己的白茶品牌,也许对于他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终于慢慢的实现了他的梦想。
现在,传统炭焙的印记已深深的刻在汉仪楼的身上,那么多岁月积攒的精神财富,慢慢的量化成了一批又一批珍贵无比的茶叶。
而张道钰,从白茶专业收藏者到传统白茶制作者,从一个茶商回归到了事茶者,把事业做成爱好,只为这一片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