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分享

评论

0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2023-05-08 来源: 孔雀山行 作者: 孔雀山行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全文5000字左右,阅读大约需要5-10分钟

听着海芳老师对茶的娓娓道来,能感受到她身上的温和与平静,让人忘记时间,忘记环境,思绪飘到了云南的原始森林茶山里......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澜沧古茶林,渡心今雨的茶山少年



 

2022年10月31日孔雀山行走近原产地第35期

走进澜沧古茶林•寻访茶人杨海芳

 云南澜沧站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杨海芳守护古茶树的制茶师

云南渡心今雨茶业创始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山西省阳泉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致力于普洱茶的研究以及茶文化的探索传播,其制作茶品曾为世博会指定用茶。年幼时她便与茶结缘,因在茶香的浸润下成长,爱上喝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她三十载孜孜不倦地跑山寻茶,足迹遍及云南的各个山头。多年来她不断地将云南茶山里的孩子带到北京,聘为制茶师和茶艺师,为云南本土的少数民族,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茶业从业人员。
 



十月末秋,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我们见到了海芳老师。她的茶室,朴素开阔,十分宁静,院外偶尔有一声鸟鸣,让人感觉身处茶山中。

茶香随着上升的水汽氤氲,随即弥漫了整个茶室,坐在海芳老师的对面,听着她娓娓道来自己与茶结缘的人生。

她手边的茶席上放着普洱茶饼,“古树紫芽”、“不惧”、“秋喜”......这些茶饼映照了海芳老师三十载的寻茶做茶之路。

 

——孔雀山行,去山里,见好人,喝好茶,
去寻找茶背后的故事。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云南澜沧。远眺茶山上的落日余晖。





01
从茶叶发烧友到制茶师
跋山涉水只为寻一杯心中好茶




“我是非常爱茶的人。”

当问起她因何与茶结缘,海芳老师轻轻微笑说,小的时候开始喝茶,虽然不懂喝茶,茶香却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记忆。

在日复一日的品饮过程中,喝茶成了一件幸福而有仪式感的事情,她逐渐爱上喝茶。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杨海芳老师,在她的茶社。

等走上社会,在有了一定经济实力之后,她开始有选择地喝茶。随着人生阅历的成长,她对茶的欣赏品鉴能力也在提升。一路喝来,喝茶喝到最后,她最终驻足在普洱茶上。

其他爱茶之人,多是在一席一壶一杯间细琢,而海芳老师却置身于茶山,亲闻泥土的味道和茶树散发的芳香。从茶杯到茶山,她很自然地走上了寻茶之路,寻找一款能够接近自己心中的好茶。

也许是处女座性格的坚持,她心中的好茶,无论是从生长环境,山头管理,采摘制作仓储,到最后的冲泡,都要是一款能达到自己要求的茶。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海芳老师,在云南茶山,无畏无惧。

在20世纪90年代初,年轻的海芳老师,无畏无惧,经常一个人在山高路险的云南茶山里到处跑,收茶做茶。

没有熟人引路,仅凭一腔热血扎进深山老林,从最原始的采摘,炒茶,摊晒开始学起,用自己的双手,真正去感受叶片的温度。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海芳老师,在茶山上揉捻做茶。

那时候大多山头都没有修路,车子常常陷入泥地,她在崎岖山路上开车,有一次车门都震掉下来,徒步爬山几十里采茶更是稀松平常之事。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即使是今天的云南茶山,寻茶路上依然泥泞难行。

对于这种常年在各个山头之间奔波的生活,她称之为“累而不苦”,因为能做自己喜欢做的,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

就这样一年一年,她从小村落到名山寨,在寻遍云南各个山头之后,因缘际会,在澜沧茶区,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02
澜沧江畔古茶香
用半生时光和努力守护古茶树
 



“我是个相信缘分的人,来到澜沧,和这里的茶农比较投缘,于是选择了这里。”

从雪峰之巅汨汨流下的澜沧江水,与云南的大地交融后,缔造出了茶这一神奇而美妙的树叶。数百万年前,茶树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茁壮成长。数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濮人发现并驯化了野生茶。从此,茶香开始在澜沧江两岸延绵的山谷间飘荡。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如今,在这片苍茫而广袤的土地上,恣意地生长着数百万亩有着成百上千年树龄的古茶树和野生茶树聚群。

海芳老师寻遍了云南的各个山头,最终挑选了几个她认为好的山头。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澜沧茶区,茂密的古茶树。

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的最南端和最北端,这里的村民十分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无论走进哪家,都会留下你吃饭。

“我觉得他们做饭做的好吃,那他们家的茶也一定好喝。”

自此,拥有了两个自己的原料基地以及初制所。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古茶树,在原始森林里恣意生长。

一颗小茶树到古树茶,要经过千百年的岁月,经历无数的沧桑与磨难,既要有自己的努力,也要茶人们祖祖辈辈的坚持与守护。

海芳老师有着对做古树茶的坚持,以及对古茶树的守护与守望。她做的茶,全部都采摘于云南海拔1500米以上深山秘境的古树茶。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渡心今雨的茶山少年,采摘古树茶。

她说,既要让爱茶之人能喝到真正的古树茶,也同时坚持不对古茶树掠夺与破坏性采摘,始终坚持用一颗感恩的心和一颗禅心去做茶。

正因如此,这些古茶树,才能挟裹着莽莽群山间的清风明月、阳光雨露、晨雾暮云、花木芬芳,在一杯浅浅的茶汤里呈现给我们。






03
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
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茶业从业人员




在云南茶山,除了古茶树群,还散落着一座座村寨,海芳老师曾在那里留下了寻茶路上的一段段足迹,令她记忆非常深刻的是寨子里一个个茶山少年的故事。

云南茶山的孩子,许是自小和茶一起的缘故,他们的笑容特别干净亲切。但因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茶山里,他们和外面的世界接触并不多。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海芳老师,和跟随她学习的茶山孩子。

“福建茶区面向大海,人们擅于穿江达海,勇于开拓。而云南茶区,由于地理原因,长期以来过着比较封闭和闭塞的生活,跟外面没有太多交流。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在这个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还是固步自封,路只会越走越窄。”

海芳老师说,做茶,人一定是最重要的。

这些孩子,是云南新一代的茶人,更是云南普洱茶的未来。他们对茶叶的理解,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将决定了他们以后能够走到的高度,而只有他们的高度才能够决定普洱茶的未来,云南茶的未来。

也因此,她觉得必须要把他们带出来,要让他们站在一个更高一点的平台,用更开阔一点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能够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不脱节。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云南的茶山孩子,在北京渡心今雨茶社。

于是,她将寨子里这些从骨子里透露出懂茶、爱茶、惜茶的年轻男孩子,聘为制茶师和茶艺师,培养他们学习茶叶专业知识,感受更多的文化和艺术的熏陶。

这些来自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彝族的云南茶山少年,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看见了山外的世界,第一次看见大海,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

2017年,在不认识任何人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海芳老师带着十几个孩子来到北京,从无到有,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打造出一个大隐于市的禅茶美学空间——「渡心今雨」。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海芳老师,和她的茶山孩子们。

“从茶社的硬件建设,室内的软装设计,到后期经营的整个全过程,包括庭院地板的铺设,山水叠石的景观,以及室内的这些软装,我都是带着他们亲手一点一点的去做,让他们跟茶社有一个更深刻的连接,能感知亲手去创作和打造空间的一个完整过程。”

这个有着一千一百平方米的室内空间、八百平米的户外庭院、三千平方米的今雨广场,以独具的开阔气度和人文气息,于河畔林间、闹中取静之处,成为了传播茶文化的又一窗口,并将这种美与生活、美与茶的结合,慢慢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海芳老师,在教孩子们弹奏古琴。

海芳老师专门请了武当山的武术老师带孩子们学习内家拳,也请了专业的琵琶老师、箫笛老师教他们学习各种乐器,并亲自教他们古琴和读书。闲时经常带他们去参加活动,或去参观艺术家工作室,或去国家博物馆看展览,希望能够引领他们成为一个内心世界更加丰盈和生命更加饱满的云南新一代茶人。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茶山孩子们在北京茶社,练习打拳。

这之后,茶山少年们过起了“半年山里,半年城里”的新茶人生活。采茶季回到山上做茶,既不忘本,又不与社会脱节。

在茶社,他们每天清晨练太极,晚上打桩,或读书写字,学习古琴。日复一日的坚持,将禅茶道深深的刻在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几年过去,每个孩子都变得更加自信从容,眉宇间阳刚正气,清影中更见朗然。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每一个当下的连接,即是永恒。

海芳老师说,这些孩子,现在都已经是云南本土的年轻制茶师,每一片茶叶从鲜叶采摘开始,全部都由他们自己亲自精心制作而成。

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制茶师们,同时也担当着「渡心今雨」的茶艺师,用制茶师的双手全心的为大家诠释茶汤。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茶山孩子们,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制茶师。

在海芳老师的影响下,年轻的制茶师们,不断思考、学习,能够更为深刻地去理解自己民族本土的文化,在传承中进行创新,通过自身努力把家乡茶叶品质做得越来越好。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岩在永,傣族,15年跟随海芳老师学习工作。2020年回乡创业,大力推广生态茶园的建设。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你院,布朗族 ,17年跟随海芳老师学习工作。2021年返乡,守护古茶园。为景迈山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宣布片中采茶人之一。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田富,彝族。17年跟随海芳老师学习工作,学习中式人文花艺和古琴。2019年成为孟腊国际贡茶节主会场布置唯一花艺师。2022年返乡守护山林。






04
「以人为峰」用心做茶
努力成为新一代茶人的标杆




聊到创办渡心今雨的初心,海芳老师说,许多的茶企有很好的资源和工艺,却缺乏对茶文化的传导和承载,有的企业在文化、美学和现代的经营模式上都做的很好,却不能扎根土地,都是跛腿前行。但渡心今雨茶业就是希望能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渡心今雨,年轻的制茶师团队。

择一事深入,做好自己。她希望以这样的体践来丰满人生,做出从山林管理、工业制作、文化传承都有一定高度的茶叶品牌来。也为云南本土的少数民族,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茶业从业人员来。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渡心今雨,年轻的制茶师团队。

海芳老师的言传身教,同样影响了自己的儿子。一个年轻的90后制茶人,李闻声。

在还在读书的年纪,因为母亲对茶的热爱,李闻声很早就开始接触融入茶的世界。而在大部分人青春匆匆的时光里,他一边学习,一边茶山,就这样开启了自己的茶业探索历程。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海芳老师的儿子,李闻声,在茶山炒茶。

从初入茶山,到亲自带队入山收购监制茶叶,从翻越一座座茶山,到同母亲一起打理品牌,这位二十几岁就踏上茶路的茶人,如今已是国家二级评茶技师,光阴濯磨中他的事茶初心愈来愈光亮。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从左至右,李闻声,岩温锁,海芳老师,岩在永。

期间,我们和闻声老师也进行了访谈,在这里,他把渡心今雨的制茶理念和自己对普洱茶独到的见解分享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孔雀山行:您常说的「以人为峰」的制茶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以人为峰」?

李闻声:普洱茶一直以来都在讲山头,比如冰岛、班章等都是以山头名或是地名作为茶叶名称的。但实际上这样会产生诸多问题。

首先,往小了说。例如一个高端的食材,交给一个普通的厨师来做,终究也只能是餐馆水平,但一个普通的食材交给一个顶级特厨来做,照样能登大雅之堂。茶叶也是一样的,冰岛班章这样的顶级原料,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师傅来做,再好的原料做出来的成品品质也是一般的,但一个顶级的制茶师却可以做到将普通的原料做到顶级品质,更何况是顶级的制茶师配上顶级的原料。

好的原料值得更高的价格,但产地只能成为价格评价体系中的一环,而不是全部。以人为峰的概念其实就是我们对于茶叶定价的一个理解,在强调产地的现在,人的价值部分实在太少了,以人为峰不是只看人,而是通过这种说法将现在倾到一头的天平相对扶正。我们认为茶叶的价格取决于它的综合价值,其原料价值(从产地、年份、故事性、独特性、功能性)+人的价值(人的技术->茶园管理&生产&仓储、人的名气)+茶叶品质(理化检测->安全性&功能性、感官->口感&香气&外形&包装&汤色)等多维度都在我们的考量体系内,我们有一套完整的价格评价体系。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出发。产地直接给出,精确到了山头,客户需要直接就去源头找茶,企业辛苦创下的名气实际是给产地做了嫁衣,人人都能随意给产品起个名字叫冰岛,假茶冲击市场,企业难以打造真正的品牌,行业没有中间商赚取差价,原产地没有多少运营,所谓的茶企实际上是成为了大一点的卖货郎,整个行业就失去了活力,整个产业链是断的。

以人为峰,不是只看人,而是产地&原料&人&品质呈现,多高峰,每个“峰”都是卖点,都是增加茶叶成品价值&价格的组成部分,但只看任何一个点都是有失公正的。

孔雀山行:很多人说普洱茶一山一味?口感差异真的很大吗?不同山头会有好坏优劣之分吗?

李闻声:一山一味是正常的现象,在相同的工艺下,不同山头甚至同一山头不同寨子的茶口味都有区别。

自然环境对茶叶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产地、年积温、年降雨量、海拔、土壤、朝向、纬度、地形、茶田管理、游客数量、周边道路等因素都会对茶叶的滋味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一山一味。对于品质特征明显的茶,口感差异还是很好区分的。

理论上只要能过质量检测的茶都是好茶,但茶叶是个嗜好品,不同山头风味不同,其价值会因为喜欢这个味道的人数以及稀缺性产生变化。

孔雀山行:渡心今雨选的都是100年以上的古树,古树和小树口感差异在哪里?普通茶友能喝出来吗?

李闻声:同一片区的古树茶和小树茶是很好区分的。首先在于身骨,也就是掂量一下干茶是否压手,其感觉就与掂量同等重量的铁和棉花差不多,古树茶身骨更重更压手。

其次在口感上古树茶味道的深度以及平衡感会明显优于小树茶,只要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能掌握技巧,还是很好分辨的。

孔雀山行:渡心今雨选择澜沧产区的为核心原料,是走遍云南茶山最后对比后的选择吗?

李闻声:前面的问题提到,茶叶是一个嗜好品,渡心今雨这个品牌也是因为我母亲爱茶而创立,所以在创立初期会优先选择自己喜爱程度最高的地方。

我们家族主要成员都是来自湖南、湖北和江西,因为这个地区的人口味重,无辣不欢,所以我们对苦涩的接受度高,甚至比较喜欢苦味,对茶叶也是喜欢对口感冲击力强、口感饱满度高的,而走遍云南后,我们发现澜沧茶是最符合我们作为“江湖”中人的口感,所以选择了澜沧。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海芳老师和跟随她学习的布朗族孩子「你院」

孔雀山行第35期丨将云南茶山孩子带到北京的澜沧江畔做茶人:杨海芳
▼海芳老师和跟随她学习的傣族孩子「岩在永」

寻茶三十载,在感叹时光流逝间,海芳老师温和的言语,带着我们的思绪也飘向了云南的茶人和茶山。

她说,“总会有些事情,是可以让你不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必须去做的,生命中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想来她已不是热爱茶那么简单,甚至是把茶山、古树、寨子里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全身心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及茶文化的探索上,每一片茶叶都饱含着她辛勤的汗水......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