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800字左右,阅读大约需要5-10分钟
行走在车云山,远眺千佛塔耸立其上,近望满山遍岭葱绿的茶垄,一株株茶树,繁星点点似的点缀着茶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
▼车云山:千佛塔下贡茶园
2021年4月27日孔雀山行走近原产地第29期
登车云顶峰千佛塔•访制茶大师伍德军
河南信阳站
伍德军中国首批制茶大师
非遗传承人伍德军,是土生土长的车云山人,17岁起就跟着老一辈学习种茶和制茶,三十多年来,他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于茶上,在海拔700余米的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他始终守护着车云山百年老茶园,坚持传统种茶制茶的方法。基于信阳高山茶的特点,他精益求精,不断深化传统手工茶的加工程序,用手工制茶的手艺留住茶叶的香气,让信阳毛尖在舌尖上绽放。
当车云山上绵延的山丘渐绿,空气中的湿润散发清香,信阳毛尖的采茶季就到了。
漫山遍野的茶树,枝头萌发新芽,一芽一叶,明前头采,采茶女们从早到晚,每天弯腰上万次,才能摘得几斤芽。
经历了新春雨雪,和采摘加工时的珍爱呵护,信阳毛尖不仅带着强烈的草木清香,更是有着丝丝的清甜。
——孔雀山行,去山里,见好人,喝好茶,
去寻找茶背后的故事。
▲信阳浉河毛尖产区。车云山村
- 01 -
信阳毛尖,
“淮南茶,信阳第一”
苏东坡一句 :“淮南茶,信阳第一”,让信阳茶名扬天下。
信阳毛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其条索紧直锋尖,茸毛显露,又因产于河南信阳地区,故取名“信阳毛尖”。
早在唐朝时,信阳茶就为贡品,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信阳毛尖仍以形美、色绿、香高、味浓享誉中外。
▲一杯清茶,藏着一整年的信阳春味。
1915年,在车云山采制的信阳毛尖参展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与中国茅台酒同获金质奖章。
此次获奖对信阳毛尖来说,意义非凡。这罐茶叶从车云山出发,漂洋过海走出国门,信阳毛尖百年荣光的序幕就此拉开。
1956年,车云山茶农自发采制二斤信阳毛尖春茶寄送毛主席,收到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回信,至今保存完好。
▲毛主席的回信,现在仍在信阳保存。
一杯明前信阳毛尖,汤色嫩绿、黄绿、明亮,香气高雅清新,滋味浓郁、醇香、回甘,叶片肥厚绿亮,杯里何止盛着一个春季,更是一整年的芳华。
车云山的明前头采茶,取自枝头上萌发的新芽,从手工采摘,再到传统手工炒制、炭火烘焙,每一芽都是茶人的匠心之作。
▲肥厚多毫的信阳毛尖。
这样的信阳毛尖,无青草气,更不伤胃。
冲泡后,浓郁特殊的兰花香蕴藏着板栗香,入口虽微苦,但立刻涌上余韵回甘,滋味久久不能忘怀。
- 02 -
信阳毛尖“第一山”
车云山顶峰高山茶区
作为信阳毛尖的发祥地,车云山的茶园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背靠桐柏山,面向豫南的两颗明珠——出山店水库和南湾湖水库。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造就了本地昼夜、四季温差大,夏季多云雾,冬季多降雪的特殊小气候,为茶提供了绝佳的栖息之地。
▲远眺车云山,一片青绿延绵。
车云山的茶园每年冬季会被大雪覆盖40天左右,0度以下的天气时常在两个月以上,生长周期的拉长,使信阳毛尖孕育了一整个冬天才抽出春芽,长时间的严寒,原始且丰富的植被,使茶园免受虫害的侵扰。
▲冰雪覆盖的车云山茶场。
多年来这里的茶农遵照古法管理,依照二十四节气人工修整茶园,春浅锄,夏修剪,秋除草,冬封园,四季全部使用人工养护,以茶园青草做肥,不用化肥与农药。
▲车云山顶峰茶园。
如今的茶园,不仅达到有机标准,更是多年农残检测均为未检出。
- 03 -
千佛塔下贡茶园,
信阳群体种老旱茶
千佛塔为唐代武则天赐建,立于车云山顶峰,位于信阳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
这里种植的茶树为信阳本地群体种茶树,是纯正的信阳本地品种,当地称老旱茶。
▲千佛塔下贡茶园。
信阳栽种茶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信阳本地种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过程保留下来的适合信阳本地生长的茶树品种。
在老茶园,多栽种信阳本地种,大山茶园,因为本地种耐寒,也多种植。特点是:耐寒,芽叶瘦小,产量一般,香气高,口感浓重,回甘强烈。
▲信阳本地群体种,老旱茶。
2000年左右,当地政府为了扩大生产,大力推广新品种茶和无性系品种,车云山的茶农们经考察研究认为,本地老品种的旱茶味道更加浓郁,香气更加丰富,一致决定不进行品种的更换。这在当时被认为愚蠢的行为,如今看来是茶农的大智慧。
正因他们的执拗,如今车云山的百年老茶园众多,且整个产区都是群体种老旱茶,百年前的味道始终如一。
▲车云山顶峰,百年老茶园。
- 04 -
伍德军,
首批中国制茶大师
伍德军,1971年出生于董家河镇车云山村,他是车云山百年老茶园的守护者,也是传统制茶工艺的守艺人。
儿时从茶叶的采摘开始,到十五六岁开始跟家里学习制茶烧火的工序,十七岁正式学习制茶,他跟着父辈兄长和请来的制茶师傅学习炒生锅的杀青和揉捻的技术。
▲伍德军老师在炒茶。
这道工序整整学习了一年,直到完全掌握熟练后才学习熟锅的理条技术和茶叶的烘干提香工艺。
三年之后,他算是学有所成,回到家中自立门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种茶与制茶之路。
从学习种茶和制茶的30多年里,他从未放弃和懈怠,他始终坚持传统工艺制茶。
在这千年贡茶之村,任凭时代变迁,机器的高效率冲击,他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坚持这种传统种茶制茶的方法,坚持依时而采、守时而制、七天出茶的时间标准。
2011年春天,他联合部分茶农共同成立了车云顶峰茶叶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商标——车云顶峰,带领合作社茶农改良种植方法和加工工艺,变传统粗茶为高档毛尖茶。
多年来他一直宣传并引导茶农建设无公害生态茶园,以身作则,不施加化肥,不喷洒农药,春浅锄、夏深耕,以茶园青草做肥,促进茶叶生长的良性循环,保证了茶叶的食用安全和自身品质。
2018年,伍德军获授首批“国家级制茶大师”,他带领着社员极参加各种茶事活动,车云顶峰牌信阳毛尖在全国各类茶叶评比大赛中屡获金奖,不断取得优异成绩。
他炒制的车云顶峰茶,只做车云山纯料,只选0农残茶园,只做纯手工精品,对品质的极限追求,颠覆了茶客们对于毛尖的认知。
在他这里,汤浑和伤胃是不存在的,他说香高、汤清、醇厚才是毛尖原本的特点。
▲毛尖嫩芽在杯中慢慢舒展绽开。
- 05 -
“把子工艺”,
信阳毛尖传承百年制茶技艺
车云山因何是五云之首?又为何是信阳毛尖的发祥地?
除了历史的悠久,就要说到信阳毛尖独特的传统工艺——“把子工艺”,这一如今很难见到的传统炒茶技艺。
早在1925年,车云茶社唐会卿试用散把炒茶,后茶工吴彦远在散把炒制过程中开创“理条”工艺,使茶叶呈现出现在信阳毛尖细、紧、圆、直的形状特点及品质。1926年,车云茶社茶工吴彦远试用炒熟锅的大茶把,代替小茶把炒生锅,创造“握把炒”工艺,至此现代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基本成熟。
▲车云老茶社。
信阳毛尖的传统技艺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用生锅和熟锅两口大铁锅,在炒制过程中,对锅温的把控、把子的转速、条形的塑造、炭焙的过程都需要通制茶师主观的判断来不断调整。
▲摊放。
▲生锅。
▲熟锅。
▲炭焙。
传统信阳毛尖的炒制是用木柴生火,在高温的铁锅里完成杀青、揉捻、理条的工序,且中途茶不出锅,一气呵成。
此后头烘、二烘、三烘,这项焙火工艺前后要 5至 7 天,这才算是成品。
▲信阳毛尖纯芽茶。
快时茶把飞转一刻不能停歇,慢时炭火静燃数天不熄,动与静的结合,火与木的博弈,品质与时间的赛跑,这才是毛尖传统技艺的精髓。
“
把子工艺是信阳毛尖独有的特色工艺,失去了把子工艺的信阳毛尖便失去了它独有的韵味,为了记得它原本味道的人,传统工艺我要一直做下去!
”
▲伍德军老师展示“把子工艺”。
因为一份信念,他坚持手工制茶到如今,他在琢磨把传统手工茶做好的同时,也在不竭余力的把这项工艺传承下去。
近年来他大力培养本村及附近村的年轻一辈茶人,亲自带着他们学习传统炒茶技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工艺,热爱这项工艺。
在云蒸雾绕的车云山,历经千年风雨的茶园,传承百年不断进取的技艺,一代又一代茶人辛勤更替的劳作,一片片茶叶从鲜叶变成毛尖。
伍德军老师炒制的茶,数年来不断获得全国名优绿茶特等金奖,对于他来说,每一片茶叶都饱含生命,有着灵魂。
他坚信,只有用守艺者的匠心才能制得好茶,才能让这一个个小生命在杯中再次得到绽放,将它的灵与美展现给更多的爱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