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岳黄芽的品质特点
白岳黄芽茶清明后谷雨前采摘,黄中隐翠,白毫显露,一叶包一芽,状似金边镶碧鞘,碧鞘裹银箭,十分别致。开水冲泡时,香若幽兰,芽叶悬浮汤中,朵朵可辨,稍许徐徐下沉,耐人观赏。入口鲜醇,咽后生津,回味无穷。
白岳黄芽色、香、味三者俱臻上乘,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外,同它的制工精巧是分不开的。茶叶要求在清明后谷雨前采摘,采“一旗一枪”(即一芽一叶初展),制作分杀青、初烘、足干三道工序,遵循“炒得轻,抓得快、抖得散、翻得匀、捞得净”的杀青要领,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
白岳黄芽不经揉捻,杀青后即上烘笼,烘制分毛火、足火两个阶段,中间经过摊凉、回软过程直到烘至手掐可碎,黄绿毫显,幽香扑鼻后即成。白岳黄芽品质优良,1979被评为地方名茶之一。
白岳黄芽历史文化
茶业源于汉,闻于唐,兴于清,盛于今。茶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汉末三国就有种茶,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歙州产茶一说,永泰二年(公元766),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写到歙州、婺洲、祁门、婺源方茶、置制精茶、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粒千里不绝于道路。
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黄山莲花庵一带产黄山云雾茶,“莲花庵地平旷,约二亩许,四楹三室,左右映带,篱茨甚幽丽。就石缝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断腭不去,所谓黄山云雾茶是也”(明.许楚《黄山游记》),明代中叶,僧大方居休宁县北松萝山,创制松萝茶,制法精良,品质优异,是我国的早期优质炒青绿茶。
清代开始,松萝茶(屯绿鼻祖)、祁红大量出口,徽州茶商抓住这一机遇,开创了300多年的中国茶叶经济辉煌,祁红、太平猴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之后祁红还获得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等。
清朝到民国时期,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就在古徽州,沉积了丰厚的徽茶文化。尤其是建国后的30年发展和茶叶经济20年转型期的调整、茶园生产体系、茶叶加工体系、产品结构系列日趋合理,为优化茶叶资源配置打下了较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