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去雄CArtificial emasculation^) 有性杂交操作方 法之一。方法有:①手术去雄。用镶子将花瓣拨开,钳去雄 蕊的花药。②化学去雄。用0.2%的2, 3-二氯异丁酸钠或 1000?2000毫克/千克赤霉素溶液喷施正处于盛花期的母 本植株。③温汤去雄。用45°C的温水处理花朵。

育种部

杂种一代 CFirst filial generationD 亦称“杂种后 代"。遗传基础不同的个体通过杂交产生的后代,常用 “F:表示。杂种一代个体间杂交所产生的后代,称杂种二 代或子二代,用“F2”表示,余类推。因茶树具有无性繁殖 能力,可用无性繁殖法固定杂种优势,所以在杂交育种中主 要利用杂种一代。

育种部

杂种后代CHybrid progeny^ 即“杂种一代”。

育种部

杂种优势CHeterosisD 杂种在生长势、繁殖力、抗逆 性、产量、品质等方面均比其亲本优越的现象。杂种优势的 计算方法:

育种部

式中:玮为杂种一代。在茶树育种上利用杂种优势的有利 条件是:只要亲本选配适当并交叉种植,则每年可获得杂种 一代种子;因茶树自交结实率极低,一般不必培育雄性不育 系;可用无性繁殖法繁殖雄性不育系,故不需要保持系;可 利用无性繁殖法固定杂种优势。由于茶树遗传组成是高度 杂结合的,致使杂种会出现性状分离,从而削弱杂种优势, 使其不能继代保持。

育种部

种内杂交Clntraspecific crossing^ 同一物种内不同 品种个体间的有性交配。由于杂交亲本遗传基础接近,亲和 力强,故易获得杂种,是茶树杂交育种的常用方法。通过合 理的亲本选配,产生基因重组和互作,使杂交后代易出现超 亲本的新类型o如用抗寒力强的湖北“宣恩长叶茶"与优质 红茶品种“凤庆大叶茶”杂交,育成了抗寒优质红茶品种 “黔湄502号”。

育种部

种间杂交Clnterspecific crossing〕 不同物种个体间 的有性交配。种间杂交的杂种一代可能出现杂种优势,但鉴 于长期的遗传变异、选择和隔离作用,种间有明显的形态、 组织、生理、遗传组成和细胞结构上的差异,故常表现亲和 力低,造成生殖隔离,难以获得成功。

育种部

近缘杂交Clnbreeding crossing^ 同属不同种之间的 有性交配。如厚轴茶与秃房茶,大理茶与普洱茶等。参见 “种间杂交"。

育种部

远缘杂交CDistant crossing〕同科不同属或同属不同 组植物间的交配。远缘杂交有可能将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 于杂种中,并产生杂种优势,在创造新品种中具有重要意 义。但常出现生殖隔离或杂种继代困难现象。如茶与茶梅杂 交的“茶梅茶",结实力差,种子生活力弱,发芽率低。采 用混合授粉或体细胞杂交可克服远缘杂交亲和力低的缺 点。用秋水仙素处理远缘杂种形成异源四倍体,可提高杂种 的结实力。

育种部

远缘杂种〔Distant hybrid〕 远缘杂交获得的杂种。特 点是结实率低,继代困难,后代分离复杂。主要是杂种减数 分裂时,不能形成正常的二价染色体,产生染色体不平衡的 配子,影响到正常交配。1985年日本梁灌好充将茶和山茶 (Camellia japonica)进行远缘杂交,获得了杂种"茶山 茶"。

育种部

无性杂交CAsexual crossing^ 亦称“营养杂交"。通 过营养器官的结合产生杂种的方法。嫁接是无性杂交的常 用方法,即将植株上的枝或芽接植于另一植株上,使之形成 新的个体。另一方法是体细胞融合,即用灭活的病毒(如仙 合病毒)或化学药物(如聚乙二醇、葡聚糖)等处理植株, 使体细胞原生质体间发生融合,从而形成细胞杂种,进一步 培养形成杂种个体。用无性杂交方法产生的杂种称为“无性 杂种"。

育种部

营养杂交〔Vegetative hybridizationJ 即"无性杂 交"。

育种部

砧木CParent stock〕 亦称"接本”。嫁接时接植接穗 的植株。

育种部

接穗Clngraftment^ 嫁接时被接植于砧木上的枝或 芽。把枝或芽接植砧木上分别称为“枝接"或“芽接”。

育种部

系统选种 CSystematic selection^

育种部

“个体选择”。根据育种目标,从 原始材料中选出优良个体,分 别进行繁殖,使入选个体后代 形成一个系统(品系),然后通 过比较试验,育成新的品种。如 安徽1号、宁州2号、云杭10 号、楮叶齐、英红1号等,都是 采用系统选种法育成的。在选 择时,要区分遗传变异与非遗 传变异,选择非遗传变异往往 无效。一般因环境因素(包括栽 培条件)而引起的变异,属于非 遗传变异。通过杂交(自然杂交和人工杂交)、基因突变或 染色体畸变而引起的变异属于遗传变异。无性系品种(系) 起源于同一株母体,所以后代的基因型是相同的,因此,

育种部

单株选择Clndividual selection〕 即"系统选种"。 个体选择〔Individual selection〕 即"系统选种 集团选择CMass selection^ 将从群体中选出的个体, 按主要性状分成若干集团,分别采种或无性繁殖,再进行比 较试验,选出优良集团。对迅速改良混杂的地方群体品种具 有较大作用。如将龙井群体品种分为龙井长叶、圆叶、普通 叶、瓜子叶4个集团,以龙井长叶的经济性状最好。因集团 内个体间性状仍有差异,效果不及单株选择,已很少采用。

育种部

混合选择CMixed selection^ 从群体中按育种目标选 出若干优良单株,然后混合采种,或进行无性繁殖,后代再 与同龄对照种及原始群体(即未经选择的群体品种)进行比 较。此法能较快地提高群体品种的纯度。但由于是混合繁 殖,不能鉴别每一母株的遗传动态,因而有可能将一些表现 型与基因型不一致的个体选入,从而降低了选择效果,已不 采用。

育种部

单倍体育种 CHaploid breeding of tea plant〕 通过培 育单倍体植株进行育种的方法。程序:用二倍体茶树的花药 进行离体培养f诱导单倍体植株f染色体加倍f纯合二倍 体植株f新品种。由于遗传组成是纯合的(即纯种),在人 工有性杂交中可以防止后代的性状分离,是研究茶树遗传 规律的重要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农学院陈振光、廖 惠华用福云7号花药,培养出具有根、茎、叶的单倍体植株, 这是国内外首次获得的单倍体茶树。

育种部

花药培养CAnther cultured 人工培养茶树离体花药 以诱导单倍体细胞系或单倍体植株的方法。把发育到一定 阶段的茶树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在人工培养基 上,并置于适宜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诱导其脱分化,并连 续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细胞团,进而形成愈伤组织,随后使 愈伤组织分化成完整的植株。茶树花药培养始于1968年日 本的胜尾清,但未见成功。197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 研究所,对茶树花药进行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1974年 陈振光等以茶树“福云"杂种为材料,其花药为小抱子发育 的单核中晚期

育种部

多倍体育种 CPolyploid breeding of tea plants 通过 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进行育种的方法。其多倍体品种的特点 是:叶面积增大,叶片增厚,气孔和花粉粒增大,出现巨大 花粉粒,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能力和抗逆性增强,一些化 学成分(如糖、蛋白质等)含量提高。多倍体茶树包括自然 和人工诱导两类。诱导多倍体茶树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一定 浓度的秋水仙素(0.5%?1.0%)处理萌动的茶子胚芽或新 梢顶芽48?96小时;用了射线处理种子或插枝。日本横山 俊佑(Yokoyama Toshisuk

育种部

辐射育种CRadiation breeding〕 用放射性核素的辐 射线照射作物,诱发变异,经选择培育成新品种的方法o经 辐射的作物,突变频率可增加1000倍左右,但不利变异多, 有利变异少。辐射对打破连锁遗传,改良一二个性状,具有 特殊作用。主要是通过染色体结构或数量的改变而引起变 异;另一类叫“核外突变",即发生在细胞核以外,使与细 胞质有关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异。辐射一代一般不选择,混合 收藏播种;辐射二代是选择关键,辐射三、四代可继续选择。 茶树辐射育种主要采用7射线和B射线,分外照射和内照 射两种。

育种部

射线〔Ray〕 指波长较短的电磁波以及速度高、能量 大的粒子流。作物诱变育种中最常用的辐射源有x射线、y 射线、a射线、中子射线等。茶树辐射育种常用y射线。湖: 南省茶叶研究所用10000伦琴7射线照射“61-丰采-01”茶 树种子,从Ml代选育出了优良品系“辐丰20号”。

育种部

照射量〔Exposure〕 亦称“辐射剂量”。辐射处理外 源体的用量。指药物、毒物、生物制品或射线等作用于生物 而能发挥作用的量。辐射育种所用的照射量指单位质量的 物质中吸收的辐射能量。在一定范围内,剂量大小与作用强 度有平行关系。用库/千克作单位。用"Co的7射线辐射茶 树的适宜剂量为:种子5000?10000伦琴,插穗1000? 3000伦琴,实生苗4000?6000伦琴(伦琴不是法定计量单 位,1伦琴=2. 58X10 4库/千克)。

育种部

辐射剂量CRadiation dosage^ 即“照射量"。

育种部
百科相关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