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犹记松窗外,一掬清泉自点茶。」
点茶是宋人喝茶的方式,中国茶文化在宋代达到了巅峰。王安石曾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可见茶在宋人生活里的重要性。
一部宋朝大剧《梦华录》将宋代点茶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科普,惊艳了一众看官。剧中浓墨重彩描绘的点茶、斗茶,让不少人对风雅、考究的宋代茶事兴致盎然。
宋代的点茶流传得比较小众,今天孔雀山行就带大家去看看隐藏在北京城里的点茶师......
2022年7月31日孔雀山行走近原产地第32期
寻访北京城的点茶人•薰风斋主观合
朝阳草场地站
孔雀山行8月即将推出
《中国有茶人》系列片
将从中国文化复兴的角度
剖析每个茶人,
我们坚信好人做好茶,
深入每一个茶人的内心,
去寻找好茶的价值与中国文化复兴、
乡村振兴的力量。
▲北京草场地艺术村红一号院。薰风斋
在北京,
点茶赚钱吗?
"我们没有赚钱,一直在为这种多元文化在做科研。我们相信在经过一段发展以后,这个产业肯定是能够挣钱的。
比如马斯克,你问他去火星项目挣钱吗?他肯定告诉你不挣钱,但那可能是人类未来的一个方向。"
观合老师在北京推广点茶多年,第一眼看到他感觉仙风道骨,当问他,你是道士吗?他说我信佛。
幽默豁达,是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一个特质,他总是兴致勃勃拿着新研发的产品,跟我们讲解设计理念和蕴含的中国文化。
他执着于点茶,又不流于形式,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
宋代点茶,
七汤点茶法。
点茶,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而兴盛于两宋。
一整套的流程,包括备水、磨茶、罗茶、调膏、点茶、分茶等多个步骤。主要的茶具有执壶、茶盏、盏托、茶筅、茶合、茶匙等。
宋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点茶及其延伸的斗茶及茶百戏活动,从宫廷盛行到文人追捧,再到成为民间生活的日常,优雅了整整一个朝代,也热闹了整整一个朝代。
“点茶的手法,只有宋徽宗的七汤点茶法,算是一个成系统的,最高级最高明的一个手法。每一步都要达到一个境界,才能够进入到下一汤之中。”
宋徽宗赵佶是点茶的“头号网红”,他在自己的艺术造诣之上,创造了七汤点茶法,还亲自撰写《大观茶论》,详述点茶的七次注水动作:
首先置入末茶,注水调膏,量茶受汤,调如融胶。
第一汤,环注盏畔,勿使侵茶,指绕腕转,上下透彻,疏星皎月,灿然而生。
第二汤,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
第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而起。
第四汤,尚啬,筅稍宽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茶之色十得六七。
第五汤,乃可稍纵,筅轻匀透达,发立未尽,击以作之,发立已过,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第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缓绕拂动。
第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经过七次注水和击拂,沫饽堆积并紧贴着碗壁不露出茶水,才可分茶饮用。
“宋徽宗,他把自然界的这些变化的东西,全放在茶汤之中,他要在一盏简简单单的茶汤之中,见到天地,达到我们中国古人一直追求的那个天人合一的境界。”
传统文化,
如何创新传承?
优雅极致的宋代美学,在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下,被贯穿到制茶、茶器、点茶、分茶,乃至空间呈现、文学创作、艺术审美等多个环节中,宋代点茶因而登峰造极。
如今再逢盛世,点茶法竟已不著于世数百年,幸有文献、画作、文物等传承,再经当世的学者、工匠、茶人等共同研究、实践,宋代点茶已经渐渐还原出雏形。
点茶时使用的执壶、茶盏、盏托、茶筅、茶罐、茶磨、茶罗等茶具,也多已恢复。皇家七汤点茶法等点茶仪轨,也得到了基础的呈现。
“我们今天再去学宋代,要学的是宋代文人那种精气神,那种风骨,要让那种风骨,再回到我们的内心来,给我们的内心注入力量,让我们当代人活得有滋有味,活的有自己的风韵。”
对于点茶法的重新研究、复原到传承,观合老师在茶之一道上的耐心与坚韧,也彰显着茶人一脉千百年来在精行俭德中,渗透出的古拙气质,匠人精神。
时至今日,观合老师和更多的茶人们仍在一起努力探索,找到符合当代生活方式的新宋式点茶法,力图将这一古老的中华茶文化全面传承复原、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宋代点茶之美,共享高雅生活。
如果你也是一个爱茶之人,爱美学之人,欢迎来薰风斋,和观合老师一起,点一盏东京梦华复又现的乳花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