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冻害〔Cold damaged低温引起的茶树灾害。江北 茶区常见冻害有霜冻、干冷风冻和雪冻,江南茶区在冬季或 2?3月份,易发生霜冻和雪冻。茶树受冻后,新梢芽尖变红 或部分叶片呈赤枯、青枯状,根系长期处于冻土层,地上部 脱水青枯死亡。低温是产生冻害的主要因素,干旱和大风可 加深冻害的发生程度,三者往往相伴发生。茶树冻害还与品 种、树龄、地理条件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茶树品种 不同抗寒能力亦不同,云南大叶种抗寒力较弱,在一 5°C时 即出现冻害,而中小种茶树能耐一10°C左右的低温;随着树 龄的增加

栽培部

新茶园建设 CNew tea garden construction^ 使茶叶 持续优质高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进行的茶园基本建设。要 求:环境园林化,土层肥厚,选用良种,合理密植,能灌能 排,适应机械作业等。具体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第一,选 址与规划。包括茶地选择,建立道路系统,建立水利系统, 营造防护林带。第二,园地开垦与土壤熟化。包括依据水土 保持原则,视不同地形条件和土壤肥力情况,提出开垦方法 与要求。第三,茶树种植质量与肥培管理。包括选用无性系 良种,因地制宜地配置适栽适制茶树良种,按技术规范合理

栽培部 | 新茶 茶园

茶地选择CTea land selection^ 茶园基本建设内容。 对适宜茶树生长的气候、土壤和地形等环境条件的选择。条 件包括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土壤性质、 土壤的通气性、排水性、保水性、土层厚度、地下水位高度 等。茶园地形不应过于复杂和割裂,坡度在20。以下,连片 集中,有足够的水源,交通方便,劳力充足。

栽培部

茶地指示植物indicator plant for tea land〕 指示该 土壤的土质适宜种茶的植物。宜种茶树的酸性土壤(pH 4.5?6.5)上通常长有铁芒箕、映山红、马尾松、杨梅等。 人们可据此作为茶园选址的物象依据。故名。

栽培部

茶园坡度CSlope of tea garden〕 茶园山体地形条件。 坡度大小直接影响土层的厚度、含石量及其保水、保土和保 肥能力等。茶园坡度愈大,土层愈薄,含石量高,冲刷作用 愈强烈,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愈差,坡度在20。的新垦茶 园,当年土壤冲刷量每公顷达250吨,比坡度5。的茶园多 两倍,故选择种茶的地形坡度多数在20。以下,不应超过 25。。10。以上的坡地应修建梯级茶园,10°以下的采用等高条 式种植。坡度、坡地方位对气候亦有影响,同为向阳的南坡, 坡度大的接受太阳辐射量大。

栽培部 | 茶园

园地规划CDesign of tea garden〕 亦称"园地利用规 划"。茶园基本建设内容。对种茶土地的利用设计。按照新 茶园建设的标准与要求,对园地勘察、测量绘图,根据土地 面积、地形、土壤、植被等情况,进行园地整体规划。内容 包括:第一,园地划区分块;第二,建立道路网;第三,设 置蓄、排、灌水利系统;第四,营造防护林。室内设计与野 外现场相结合,力求规划精确合理。

栽培部

园地利用规划 CDesign of tea garden utilization^ 即 “园地规划

栽培部

园地划区分块CDivision of tea garden^ 茶园基本建 设内容。目的为便于生产管理。可依面积大小和自然地形划 分。中型茶场应划分为区、片、块,“区"的分界线可以以 防护林、主沟、干道为界;“片"可依独立自然地形或支道 为界;片内再划分为若干“块平地与缓坡地,每块面积 0. 67公顷左右,成长方形,茶行长以不超过50米为宜。万 亩(667公顷)以上的大型茶场应增设分场,再划区分块。

栽培部

茶园道路网CRoad-network in tea garden〕茶园基本 建设内容。以干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互相连接形成的茶 园交通网络。千亩以上的茶场道路,以场部为中心,到各区、 片、块茶园都有路可通。“干道”是连接各生产区、制茶厂 和厂外公路的主道,路宽8?9米,两旁种植行道树、开设 排水沟;“支道"与干道相接,是区内连接各片茶园及园内 运输、耕作等机具运行的路,宽4?5米;“步道"是支道通 向各块茶园和各地块、梯级之间的人行道,宽2?3米;“地 头道"为耕作机具掉头之用。在起伏不大的丘陵山地,干

栽培部 | 茶园

茶园水利系统 Clrrigation system in tea garden^ 茶 园水利设施的总体。包括四种沟渠:渠道是茶园引水灌溉的 主要通道,分主渠与支渠;主沟是园内连接渠道和横排 (蓄)水沟的纵沟;支沟是与主沟连接的横向排(灌)水沟; 隔离沟是设在茶园与林地、农田交界处,阻止园外林木根系 与径流侵入茶园以及园内水土流失。此外,还包括水库、山 塘、水池和机埠等组成部分。规划应与道路网紧密配合,以 利于茶园耕作管理,做到能蓄、能灌、能排。

栽培部 | 茶园

渠道Clrrigation ditch〕 引水进茶园的主要通道。分 主渠和支渠。平地与缓坡茶园,渠道可沿茶园干道和支道设 置,其宽深度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山地茶园应沿等高线 开设横渠道,渠底倾斜的比降为0.2%?0.5%。坡地茶园 环山渠的位置应尽量设在茶园上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可 设明渠、暗渠和拱渠,两山之间可采用渡槽或倒虹吸管连 接。

栽培部

纵水沟CLongitudinal drain〕园内连接渠道和横水沟

栽培部

的主沟。设在各片茶园之间。平地茶园的纵水沟沿干道、支 道平行开设,梯级茶园要与支 道或步道相结合。可设置明沟 或暗沟,沟深20?30厘米,宽 40?50厘米。雨季能将园内横 '防

栽培部

水沟与支沟的多余水排出园 外,旱季作为灌溉通道。沟中 每隔数米开筑排蓄兼用的凹 尸' %

栽培部

料砌成,以利拦蓄雨水,沉沙缓流,减少冲刷。

栽培部

横水洵CHorizontal drain〕 亦称"竹节沟”。坡地茶 园在茶行一边沿等高线开设的支沟。具有留蓄雨水,减缓径 流,积留表土的作用。梯级茶园在每梯内侧开横水沟,与纵 水沟相通。横水沟一般沟宽40厘米左右,深20?30厘米, 每隔4?8米在沟内筑一略低于梯面或坡面的坚实土埴。沟 底向纵水沟倾斜,每隔一定距离设沉积砂坑,以便及时排除 积水。山腰设有横向道路的坡地茶园,路的上方应设横水 淘,并以此为起点,向上或向下按一定距离设置。

栽培部

竹节淘CBamboo joint drainD 即"横水沟”。

栽培部

隔离洵 Cisolation drain in tea garden^ 亦称"截洪 沟"。其作用在于阻止园外植物根系与积水径流侵入园内, 以及防止园内水土流失。开设位置在茶园与林地、农田交界 处,一般沿等高线开设在路的上方,与园内主沟相通。隔离 沟深50?100厘米,宽40?60厘米,与横向园边路相结合。

栽培部

截洪洵 CWater-blocking drain〕 即"隔离沟"。

栽培部

蓄水坑CWater-storaging pit〕 亦称"蓄水池"。在园 边路旁地下水位较高的洼地或有山泉的地段挖掘的蓄水设 施。每2?5亩(0.13?0.33公顷)茶园设置一个,容水量 一般在5?20米3,山地丘陵茶园的蓄水坑应与园内纵横水 沟相连通,要求中、小雨不出园,大暴雨不成灾,排蓄兼顾, 使茶园灌溉、治虫、施肥等作业用水方便。

栽培部

蓄水池 CWater-blocking pitD 即“蓄水坑"。

栽培部

茶园防护林带〔Protection forest belt〕 为防护茶园 不受灾害性干寒风和大风侵袭而营造的林带。分主林带和 副林带。以稀疏结构林为宜,即所谓疏风林带。由高大乔木 树种、矮小的灌木树种、常绿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结合组 成。具有保持水土、涌养水源、改善小气候、增加有机肥源 和经济收益的作用。防护林带的方向与主要害风垂直时防 护效果最好,其偏角不要超过30。。防护范围为林带树高的 20倍左右,如树高10米,可按每200米左右距离设置一条 主林带,各行交错栽成三角形。丘陵山区的防护林最好设置 在阻

栽培部 | 茶园

茶园行道树〔Path tree〕在茶园主干道或支道的两边 或一边栽种,或沿茶园周围沟道边种植的树木。种植规格应 离路边、水沟0.7?1米。与茶行平行道路的行道树,阔叶 树株距为2?3米,针叶树株距为1.5米。行道树数量每公 顷平均300?375株。与茶行垂直的道路,则应在每条或隔 一条茶行的末端种植,不妨碍入园作业。营造行道树有利水 土保持和环境绿化。

栽培部 | 茶园

茶园遮阴树^Shading tree in tea garden^) 为减少茶 园中直射光强度而种植的乔木树种。具有降低光照强度、调 节茶园温湿度的效应。茶树在适度遮阴的条件下,新梢生长 旺盛,鲜叶自然品质优良,芽叶含水量提高,内含物氨基酸、 咖啡碱、水浸出物及全氮量等均有增加,多酚类物质及粗纤 维含量减少,有利于提高绿茶品质。肥培水平高的茶园和幼 年期茶树,其遮阴效果尤为显著。中国茶区种植遮阴树主要 在低纬度的华南茶区和江南茶区的部分茶园。遮阴树遮光 度以30%?40%为宜。树种宜选择根系分布深,树冠分

栽培部 | 茶园

园地开垦CReclamation of tea garden〕 新茶园建设 内容。对建园土地进行地面清理、土地初垦和复垦的过程。 旨在为茶树正常生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和地形条件。开 垦前,清理地面障碍物,如树根、乱石、坟墩、白蚁窝等, 并对坟地石灰坑、蚁窝分别撒施硫磺粉、灭蚁灵等处理。保 留主道、沟渠两边及茶地边缘等不宜植茶地段的树木,同时 配合修筑道路、调整地形、划分茶园地块,减少园地开垦的 工程量。平地及坡度小于15。的缓坡地,建园开垦分为全面 初垦和复垦。初垦翻耕深度为50厘米左右,清除蕨根、茅 草

栽培部
百科相关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