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甲基毗嗪〔2?Methylpyniziiie〕茶叶挥发性成分。化 学式C5H6N2o 1973年在茶叶中检出。无色液体,沸点 135 °C,相对密度 1. 010 (20/4 °C ),折射率 1.5050 (20°C), 可与水、乙醇、乙醒混溶。存在于红茶、炒青绿茶及日本焙 茶中。茶叶复火后由于氨基酸和糖,尤其是L-精氨酸和葡 萄糖的作用大量形成。焙茶,高中档茶中的含量高于低档 茶。

化学部

2■乙酰毗咯Cl-AcetylpyrroleL) 茶叶挥发性成分。化 学式C6H7NOo 1940年在茶叶中检出。无色针状结晶,易溶 于水、乙醒、乙醇,沸点220C ,熔点90°C。具似呼噪的弱 香及带鱼、谷物的香气。红茶、绿茶中均有。绿茶复火后含 量明显增加。高档茶中的含量高于低档茶。沱茶中的含量较 高0

化学部

1-乙基-2■甲酰毗咯 Cl-Ethyl-2-formylpyrrole^l 茶叶 挥发性成分。化学式C7H9NOo 1967年在茶叶中检出。具桂 皮香。红茶、绿茶中均有。绿茶复火后大量增加,高档茶中 含量较低档茶高。糖和氨基酸加热后形成的产物。

化学部

苯乙腊CPhenylacetonitrileD 亦称"苯基氧"。茶叶 挥发性成分。茶叶含氮化合物。化学式C8H7NO 1967年在 茶叶中检出。沸点234°C,相对密度1.0214 (15/15°C),折 射率1.5210 (25°C)o乌龙茶、包种茶的晒青及室内萎凋过 程中含量增加,而热空气萎凋结果相反。茉莉花茶及红茶中 亦有。包种茶中的含量高于茉莉花茶。

化学部

茉基氤CBenzyl cyanide^ 即"苯乙睛

化学部

D3I噪〔Indole〕茶叶挥发性成分。化学式C8H7NO1957 年在茶叶中检出。鳞片状白色结晶,熔点52°C ,沸点253? 254°C。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水。具有强烈的粪便臭味,高 度稀释后则具有柑橘花乃至茉莉花香气,并具有固香作用。 存在于茶鲜叶及各茶类中。乌龙茶中铁观音、水仙、黄金桂 及台湾包种茶中含量较高。栽培管理与吗I噪的多少直接相 关,多肥栽培吗I噪含量增高,而塑料大棚栽培的茶叶中呵噪 极少。在乌龙茶制茶工序中,晒青、做青、揉捻均有助于吗I 噪的大量形成,烘焙后略有下降。

化学部

二甲硫CDimethyl sulfide〕 茶叶挥发性成分。化学式 C2H6SO 1963年在煎茶中检出。沸点37.5?38°C,相对密 度0. 8458 (21/4C),具海带样香气。日本蒸青茶中大量存 在,高档蒸青中含量较高,亦存在于红茶中。茶树重修剪及 根修剪后含量均上升,以重修剪效果显著。

化学部

茶皂素 CTheasaponin^ 化学式 C57H90O26o 1931 年从 茶籽中分离出来,并命名。主要分布在茶籽中。无色的微细 柱状结晶,熔点223?224°C 为+ 27. 5。。味苦而辛辣,

化学部

不溶于乙醵、氯仿、丙酮、苯、石油醍等溶剂,难溶于冷水、 无水乙醇,稍溶于温水,易溶于含水乙醇。有很强的起泡力 和一定的溶血作用,并具有祛痰消炎、镇痛止咳及抗菌等生 理活性。

化学部

亚硝胺类〔Nitgamines〕 脂肪胺中氨基上的氢被亚 硝基取代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其中的二甲基亚硝胺、二乙基 亚硝胺等多种化合物能致癌。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尤以 腌茶汁(含量为96毫克/千克)、火腿(14?29毫克/千 克)等腌腊制品中含量较高。茶叶中含量为0. 79?2.25毫 克/千克,远低于能使人体致癌的剂量,茶叶中的茶多酚和 维生素C又是亚硝胺的天然抑制剂,故饮茶不会引起亚硝 胺危害。

化学部

腺昔一磷酸 C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MP〕 隙 吟核昔酸的一种。化学式C10H14N5O7Po是茶树体内核酸代 谢的重要成员o是理想的能量受体,贮存大量的能量,参与 新陈代谢。茶树鲜叶中的含量较低,约为0. 0002微摩/克, 且在红茶制造中几乎不发生变化。

化学部

腺昔二磷酸 C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 嚓吟核 昔酸的一种。化学式C10H15N5O10P2o是由腺昔一磷酸在酶 作用下,由ATP供给磷酸基转变而成。其中的两个磷酸基 是以高能磷酸键彼此首尾相接的,水解时能释放大量能量, 是茶树物质代谢中重要的能量供体之一。鲜叶中的含量约 为0. 092微摩/克。在红茶制造过程中,从萎凋-发酵-干 燥,ADP的含量略有增加,但幅度不大。

化学部

腺昔三磷酸 C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隙吟核 昔酸的一种。化学式C10H16N5O13P3o由腺昔二磷酸和核昔 三磷酸在酶的催化下,接上一个高能磷酸键而形成,是生物 体内最重要的能量供体,也是新陈代谢中的能量贮存体。参 与茶树新陈代谢的全部过程。在茶树鲜叶中含量较高,约 0.15微摩/克,因萎凋时的水解,使其急剧下降至0. 001微 摩/克,但经发酵过程的酶促氧化,其含量又增高(0. 094微 摩/克),干燥过程又有较多的降解。红茶加工过程中发生了 酶降解,部分咖啡碱的形

化学部

幕烯指数CTerpene Index〕茶树品种化学分类指标。 1981年日本竹尾忠一提出,为芳樟醇与芳樟醇、香叶醇和 之比。1987年肯尼亚的欧伏和日本的竹尾忠一又将其修正 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 (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 香叶醇+反香叶酸)。1990及1992年中国的游小清等通过 对茶花单幡烯醇的研究,进一步提出茶花幡烯指数为:(芳 樟醇+芳樟醇氧化物)/ (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 醇+橙花醇品醇)。

化学部

茶花菇烯指数 CTerpene index of tea flower〕 见"藉 烯指数

化学部

香气指数〔Flavour index〕 烯醇类高沸点组分

化学部

碳兼比 CRatio of carbon and nitrogen〕 茶树新梢或 茶叶中总含碳量和总含氮量之比。其高低反映茶树营养物 质合成与积累的状况。一般在8.4左右,但随树龄、树势、 季节、茶树新梢不同部位、不同栽培条件而变化。茶树碳的 积累主要决定于茶树的光能利用,而氮的积累主要决定于 土壤肥力以及茶树对氮的吸收与同化能力。碳氮比过高,碳 水化合物积累过多,含氮化合物相对减少,对绿茶品质不 利,对红茶品质有利。但会引起早花、多花、生殖生长旺盛、 营养生长相对下降,对产量和品质均不利。

化学部

酚氨比 CRatio of polyphenols and amino acidsD 鲜叶 或成品茶中茶多酚总量与氨基酸总量之比。茶多酚和氨基 酸是茶叶品质成分中含碳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突出代 表。其比值反映了茶叶两大主要品质成分的配比情况,可在 相当程度上判定鲜叶的品质属性及成茶品质的优劣。适制 绿茶的品种,要求酚氨比较低;适制红茶的品种则要求酚氨 比较高。其值又是成品绿茶茶汤滋味醇度的重要指标。当茶 多酚与氨基酸达到一定水平时,较低的酚氨比可获得鲜醇 的滋味。

化学部
百科相关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