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墨之辩 茶事轶闻。宋代张舜民所撰《画埃录》:“司 马光云,茶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 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不同。"茶墨辩韵事缘于宋代, 司马光好茗饮,一日,邀好友斗茶品茗,大家带上自己收藏 的最好茶叶、茶具、茶水赴约。先看茶样,再嗅茶香,后评 茶味。苏东坡和司马光带的都是白茶,成色均好,但苏又自 携隔年雪水泡茶,水质好,茶味纯,就占了上风。苏心里高 兴,不免流露得意之状。司马光内心不服,遂出题难之曰: “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君 何以同爱两物?"苏不慌不

文艺部

东坡梦泉 茶事趣闻。北宋苏东坡《参寥泉铭》:“真即 是梦,梦即是真。石泉槐火,九年而信。"记述苏东坡的奇 事趣闻。熙宁四至七年(1071?1074),苏东坡任杭州通判, 与诗僧道潜(号参寥子)友情甚笃。元丰三年(1080)东坡 谪居黄州,一日夜梦参寥师携诗相见,醒来时只记得饮茶诗 中的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梦中苏曾 问:“火故新矣,泉何故新?"答曰:“俗以清明淘井。"九年 后,东坡再度来杭,参寥子卜居孤山智果精舍,东坡在寒食 那天去访。“舍下旧有泉,出石间,是月又凿石得泉,加洌。 参寥

文艺部 | 茶事

得茶三昧品茶韵事。北宋杭州南屏山麓净慈寺中谦 师妙于茶事,对于品评茶叶独具只眼。他认为茶三昧得之于 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的。因此人称谦师为“点茶 三昧手",也说明谦师得茶三昧,非一日之功。苏东坡出任 杭州时《送南屏谦师》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 昧手。"史学家刘贡父亦赠谦师诗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 句还窥诗一斑。"明代韩奕《白云泉煮茶》诗:“欲试点茶三 昧手,上山亲汲云间泉。"然而关于“茶三昧",理解各有不 同。陆树声《茶寮记》:“终南僧明亮者,近从天池来。飨余 天池苦茶,授余烹点法甚细

文艺部 | 品茶 品茶

看茶嗷墨 茶事趣闻。北宋苏东坡《仇池笔记》载: “真松煤远烟自有龙麝气。”世人有此嗜好者,如:滕达道、 苏浩然和吕行甫等,每当晴暖空闲之时,即研墨水数盒,写 字作画之余,以墨水作饮。又载:“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 饮,但把玩而已。看茶啜墨亦事之可笑者也。"茶不饮供玩, 墨水余作饮,似属不可思议之事,然古人又确有此事。后人 所谓“墨水吃得不多",亦即表示知识浅薄之意,也许源出 于此。

文艺部 | 茶事

唐庚失具 茶事轶闻。见宋代周辉《清波杂志》。北宋 文人唐庚丢失茶具后作《失茶具说》:“吾家失茶具,戒妇勿 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 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 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密之,惧其坏而安置之, 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求 哉!'妇曰:'嘻!焉得不贫?”'唐庚仕途坎坷,善诗文,好 讽喻,尤嗜茶爱具,议论饶有哲理,后人传为美谈。

文艺部 | 茶事

茶JB考官 茶事记闻。宋代王巩《甲申杂记》载: “(宋)仁宗朝,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大清楼观之,慈 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赠进士,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此为皇 上赐茶鼓励,以助考官、进士提神益思之举。

文艺部 | 茶事

苏蔡斗茶 斗茶轶闻。北宋江休复《嘉祐杂志》:“苏才 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 水煎,遂能取胜。"这说明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 十分,茶亦十分矣;试十分茶,八分之水,茶亦八分。

文艺部

饮茶助学 饮茶韵事。南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李 清照偕夫闲居青州,每获一书,即共同校勘,整集签题,得 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 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 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当 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回到青州(今山东青州市)故第闲 居,两人经常读书共研,每天饭后必作“饮茶助学”游戏, 胜者得先品茶为快,常玩得茶倾杯覆,兴尽而散。这种能增 强记忆促进学习效果的饮茶韵事,为后人传颂。

文艺部

桑芒家风 爱茶典故。南宋陆游《八十三吟》:“石帆山 下白头人,八十三年见草春。自爱安闲忘寂寞,天将强健报 清贫。枯桐已鬓宁求识?敝帚当捐却自珍。桑艺家风君勿笑, 他年犹得作茶神。"大诗人陆游常自名为“桑兰翁"、“老桑 芝气具有与陆纳一脉相承的桑芝家风。陆羽亦崇敬陆纳的 高风亮节,在陆纳任过太守的湖州苕溪隐居著书,自称“桑 芒翁”,所住草庐称“桑芝庐”。而陆游又很敬佩陆羽的恬淡 志趣和崇俭风尚。陆纳、陆羽、陆游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勤 俭自持、鄙弃浮华、恬淡生涯、崇茶事茶、品茶赋诗、广结 茶友的高洁情怀和幽人雅

文艺部 | 爱茶

进辜茶纲 茶事轶闻,见《宋朝事实类苑》卷七十一: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 纳当途,莫知纪极。章献太后垂帘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 美,云:'自来进御,惟建州茶饼;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 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自国门挽船而入,称进 奉茶纲,有司不敢问。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 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年都运浙茶至京,作 为媚上贡品。

文艺部

且吃茶壶艺典故。元代蔡司沾《寄园丛话》:“余于白 下获得一紫砂壶,镌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 孙高士遗物。"'且吃茶'是文人撰写壶名的发端,使紫砂茶 壶从一般的日用品演变为艺术品。

文艺部 | 茶壶

佳茗佳人茶事典故。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冯开之先生喜饮茶,而好亲其事,人或问之,答曰:'此事 如美人,如古法书画,岂宜落他人之手!,"又苏轼《次韵曹 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云:“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 佳人。"凡嗜茶之人,对茶的眷恋之情难以言喻,因此常把 “佳茗"比作“佳人",旧时杭州涌金门外藕香居茶室有副集 苏轼诗句的对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文艺部 | 茶事

品茶定交 茶事轶闻。明代张岱《陶庵梦忆》:“周墨能 向余道,闵汶水茶不置口。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访 闵汶水于桃叶渡。"记述了与闵品茶定交的经过。闵汶水以 善煮茶闻名,人称闵老子。言时许多名人,识与不识,凡路 过他家,必去拜访,以能欣赏“水火皆自任,颇极烹饮态” 的茶艺,并能以品饮闵老子茶为快。张岱去桃叶渡访闵,正 值闵外出,家仅一婆留守,张久坐不离,因问何故,张曰: “慕闵老久,今日不畅饮闵老茶,决不去!"待闵老归,闻客 专程来访,非常高兴,于是“自起当炉。茶旋煮,急如风雨。 导至一室,明窗净几,荆

王安石验水 茶事趣闻。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 石三难苏学士》:王安石老年时身患痰火之症,太医嘱饮阳 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一次,王安石托苏东坡 H: “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与老夫,则老 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不久,苏东坡携带家眷乘船 顺长江而下,三峡风光迷人,苏东坡一心鉴赏,竟忘记了大 师所托,船到下峡才记起此事。长江水流湍急,回溯困难, 只得汲下峡水以充之。王安石得此水,视若珍宝,亲开纸封, 烹阳羡茶以待客。谁知当水倾注冲泡后,碗中茶色半晌方 见,王安石因问:“此水取自

文艺部 | 茶事

仁宗JB茶(Emperor Ren-Zong bestow tea) 茶事典 故。《甲申杂记》:“初贡团茶及白羊酒,惟见任两府方赐之。 仁宗朝,及前宰臣,岁赐茶一斤,酒二壶,后以为例。''宋 仁宗改革赐茶旧制,扩大赏赐范围,从仅限赐现任官员扩大 到前任宰臣。

文艺部 | 茶事

看人待茶 茶事趣闻。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苏 东坡诸弟子来访,必以茶相待,但不示珍品。只有在他最器 重的“苏门四学士"(即黄、秦、晁、张)来访时,东坡才 命侍妾朝云取出自家珍藏的茶叶上品“密云龙"待客。久而 久之,成为尽人皆知的密规。一天,堂上又传:取“密云 龙”来。家人以为是四学士来了,上茶一看,堂上坐着的却 是廖正一。廖正一字明略,才学过人,也是苏东坡晚年最宠 爱的一个弟子,所以也以最珍贵的茶招待。

文艺部 | 茶事

散壶供壶 壶俗趣闻。据传明朝天启年间,安徽歙县有 位知县,听说黄山云雾茶冲泡时,茶香满室,壶杯上气雾缭 绕,气雾中还会出现一个美丽仙姑的奇观。知县惊喜万分, 便进京敬献皇上,买宠求荣。帝命殿试,谁知茶香则香焉, 唯无图形出现。帝大怒,责以欺君之罪立斩示众。并传旨徽 州府,凡传播“邪说”之人,一并惩办。时徽州知府熊启元, 为人清正,他既不能抗旨,更不愿滥杀无辜,焦急地直奔茶 山查访,茶农得知熊知府爱民之心,献计献策。有位老农告 诉熊知府:“只要叶采谷雨尖,烹用砂壶、山泉水,火以栗 树炭,煮沸冲泡会出现奇观。

文艺部

唐祝茶谜 茶事轶闻,见《谜语漫话》。唐伯虎与祝枝 山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好友,平日亲密无间,常来常往,不是 吟诗绘画,就是对联猜谜。一天,祝来访,被拒门外,唐伯 虎要祝枝山先猜诗谜,猜中好招待,猜不中就不接待。唐伯 虎的诗句是:“言有青山青又青,两人土上看风景。三人骑 牛少只角,草木丛中见一人。”要祝枝山一句打一字,四字 连成两句话。祝听后,不假思索,就迈开大步,径自走进屋 内,朝太师椅上一坐,并叫:“茶来!"唐伯虎见状,不但不 怪祝枝山莽撞,反而立即奉上一杯香茶,并拱手作揖说: “老兄不愧谜界高手,佩服!佩

文艺部 | 茶事

茶果18臣 茶事习俗。明代陈继儒《茶董补?金鸾密 记》载:“金鸾故例。翰林当直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 殿茶果。"圣上以茶果犒臣,用以提神解困。又《天禄识余? 赐茶果》中亦有类此记载。唐宋时期均有帝王赐大臣以茶果 之举,以示关怀和期望。

文艺部 | 茶事

料茗瘾 饮茶过度引起的疾病。《本草纲目》载,武官 周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才减升合,便为不足,有客 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浇之以茗,尽一 斛二升,再浇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谓之斛茗痕。”该故事 提倡合理饮茶,不宜过量,否则反受其害。

文艺部

镉茶壶辨 茶事趣闻。明清两代,崇尚锡制茶器,多以 锡质茶壶煮水,认为“惟纯锡为五金之母,以制茶佻,能益 水德,沸亦声清近人徐珂《清稗类钞》载,清末张之洞 官高位显,有学问而又诙谐。他任两湖总督时,有位花钱买 得候补知府头衔者求见。张存心考考这一小财东,就在纸上 写了 “锡荼壶"三字,问可认得此三字?那人应声答道: “锡茶壶”也。张之洞大笑,即令送客。第二天下达公文,谓 此人不识字不宜为官,打发回家去了。因为这三字比繁体字 “锡茶壶”各多一划,而锡茶壶风行,到处可见,赂钱买官 的人,缺少才学,难辨字体,以形

文艺部 | 茶事 茶壶

乾隆■水 茶事典故。清代陆以滴《冷庐杂识》记述: 清代乾隆帝为品通国之水,制一银斗精量泉水,以质之轻重 分水之高下,结果“京师玉泉山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 之水亦如之,其余诸水:济南珍珠泉重逾二厘,扬子江金山 下中泠重逾三厘,惠山、虎跑各重逾四厘,平山重逾六厘, 清凉山、白沙、虎丘及西山之碧云寺各重逾一分。遂定玉泉 水为天下第一泉,作《玉泉水天下第一泉记》。又量雪水,较 玉泉轻三厘,遇佳雪,必收取。”但雪自空降,非从地出,故 不列入品泉名次。盖水质不同,比重不一。乾隆帝以水质轻重区别泉水优劣,是一种独创

文艺部 | 茶事

重华宫茶宴 茶事典故。清乾隆年间朝廷规礼之一。每 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过后三日,皇帝必设曲宴于重 华宫,请大臣中能诗会赋者,欢聚一堂,演戏赐茶,此为宫 中茶宴。茶宴上出题联句,触景赋诗,并在当席御制诗二章, 命诸臣和之,或涉国事,或崇文化,歌舞升平,岁以为常。

文艺部 | 茶事

吓煞人香(2) 茶事传闻。王应奎《柳南随笔》:“洞 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 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者 如故,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 忽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香"为吴中方言, 意即挡不住的奇香。自此以后,遂以“吓煞人香"为茶名。 康熙己卯,车驾南巡,至太湖,巡抚宋苹购此茶以进,康熙 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气据传,康熙皇帝所以命名 “碧螺春",还因其成茶色绿卷曲,形如卷螺之故。吓煞人香, 即是江苏名茶碧螺春的

文艺部 | 茶事

巧答贡生 茶事趣闻,见清代赵翼《檐曝杂记》。明洪 武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设国子监。 朱关怀众生,常亲临视察。一次,晚饭后信步走去,刚入座, 厨人就献上香茗一盏。饭后口渴,饮之倍觉香甜可口,乘兴 命侍从赏以冠带一套。此事惊动了国子监众生员。其中一位 生员心中不服,故意在院中高吟:“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 茶?!"众人大骇。朱元璋心里暗笑,想了一下也应道:“他 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说罢大笑而去。此事一直流传至 今,成为杯茶获宠的话题。

文艺部 | 茶事
百科相关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