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条率CShaped twist rate? 叶子形成条索的数量占 加工总叶量的百分数。在茶叶初制过程中,揉捻工序是形成 条索的关键。影响因素有机器种类、原料老嫩度及加工工艺 技术等。加工条形茶,要求高档叶成条率达85%以上,低 档叶成条率达60%左右。

制茶部

碎茶率CPercentage of broken tea〕 茶叶在加工过程 中被揉碎、炒碎或烘碎量占加工茶叶总量的百分比。影响碎 茶率的因素有机器种类、茶树品种、原料老嫩度、揉切工艺 和精制技术等。如条形红茶初制过程的碎茶率约为5%,精 制过程的碎茶率约为15%。

制茶部

萎凋〔Withering〕 红茶、乌龙茶、白茶初制工艺的 第一道工序。鲜叶摊在一定的设备和环境条件下,使其水分 蒸发、体积缩小、叶质变软,其酶活性增强,引起内含物发 生变化,促进茶叶品质的形成。主要工艺因素有温度、湿度、 通风量、时间等,关键是掌握好水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程 度。包括物理萎凋和化学萎凋,两者在工艺上须协调进行。 萎凋方法有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和人工控制萎凋(槽式 萎凋,萎凋机萎凋)。萎凋程度以白茶为最重,其次是红茶, 再次是乌龙茶。

制茶部

日光萎凋CSunshine withering〕 在户外有日光的自 然条件下使叶子萎凋的方法。具有设备简单,萎凋快,成本 低等优点。影响因素有日光强度、摊叶厚度、匀度和萎凋时 间等。萎凋过程应掌握“弱光萎凋、摊叶均匀、嫩叶老萎、 老叶嫩萎"的原则。摊叶量每平方米500克左右,萎凋时间 3?4小时,含水率控制在嫩叶58%?60%,老叶62%? 64%,防止焦边焦叶。

制茶部

控制萎凋CControlled withering^ 在人工控制温度、 湿度和通风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萎凋。一般都在萎凋室内 操作。包括萎凋机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两种。

制茶部

室内自然萎凋Clndoor natural withering^ 在萎凋室 控制的自然条件下的萎凋。影响因素有原料老嫩度、.匀净 度、室内温湿度、摊叶厚度、摊叶匀度等。以“原料老嫩一 致、摊叶均匀、嫩叶重萎、老叶轻萎"为原则。一般室内温 度控制在24°C左右,相对湿度70%左右,萎凋时间18?24 小时。含水率控制在嫩叶58%?60%,老叶62%?64%。

制茶部

帘式萎凋CCurtain type withering〕 把鲜叶摊放在室 内萎凋帘架上的萎凋。帘架分固定层叠式、人字形栓式、悬 吊式、卷帘式多种。萎凋帘用竹、金属网、帆布等制成。要 求每平方米摊叶0. 5?0. 6千克,在萎凋过程中,应经常检 查萎凋叶的均匀度。萎凋时间因季节、萎凋叶老嫩和气候不 同而异。萎凋适度时,含水率为60%?62%。

制茶部

糟式萎凋CTrough withering)在长方形槽面上进行 萎凋的方法。红茶生产上应用最广。摊叶厚度20厘米,由 槽底通过槽面鲜叶的风量为16000?20000米3/时。萎凋均 匀度好,操作方便,工效高,成本低。一般4?6小时可完 成萎凋。阴雨天也可进行。

制茶部

隧道式萎凋CTunnel withering^ 鲜叶装入可移动的 萎凋架上,推入有热风流动的隧道内进行萎凋的方法。1955 年印度设计。隧道热空气温度不高于38°C ,通过量150米3/ 分(在第一隧道是顺向流动,第二隧道是反向流动),一条 隧道可容纳2840千克鲜叶,在4小时内达到65%的萎凋 程度,萎凋效率高。

制茶部

连续萎凋CContinual withering^)萎凋作业的连续化。 鲜叶进厂后立即摊放在萎凋盘上,通过长度为5. 5米的全 封闭小室,从底部开始,由可变驱动装置将茶盘间隔提升, 经170分钟后从顶部露出完成萎凋,生产能力610千克/ 时;另一种类似茶叶烘干机的萎凋机,鲜叶由输送带进入萎 凋箱(总摊叶面积80米⑵)内运转,箱内通入温度为46? 48°C ,风量60000米3/时的风。萎凋叶含水率60%左右,生 产能力470?750千克/时;或者将鲜叶按每平方米25?30 千克的摊叶量,铺于活动浅盘上,浅

制茶部

物理萋凋〔Physical withering〕 萎凋作业术语。鲜叶 摊于特定的萎凋条件下,短时间萎凋后,叶中水分已降低到 适宜的萎凋叶含水率,而化学变化尚未达品质要求的萎凋 阶段。这样的萎凋叶制成的红茶品质低下。

制茶部

化学萎凋CChemical withering〕 萎凋作业术语。鲜 叶摊于特定的萎凋条件下,经过8个小时左右的萎凋,叶中 水分逐步蒸发,化学成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达到最佳萎凋 程度的要求,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

制茶部

发酵CFermenting process〕 红茶、乌龙茶、黄茶、黑 茶初制的主要工序。茶叶进行酶性氧化、形成有色物质的过 程。例如红茶发酵从揉捻(揉切)后开始,此时叶组织损伤, 细胞膜透性增大,茶多酚经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茶红素和 其他深色物质,为色、香、味物质的形成创造条件。发酵多 在能控制温度、湿度的专用室内进行。影响因素有温度、湿 度、通氧量、时间和叶的含水量等。

制茶部

通气发酵CAerating fermentation^ 红茶(主要是红 碎茶)发酵方法。向发酵叶层中不断吹入潮湿空气,使酶促 氧化反应在充足的氧气和水分条件下进行的发酵。能生成 较多的茶黄素和茶红素等有色产物,并产生特有的香味物 质,是提高红茶发酵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必须在特定的发 酵装置中进行,通常有车式、箱式、槽式和连续发酵机等形 式。关键技术是控制通气温度、湿度、风量、摊叶厚度、发 酵时间等工艺参数。发酵适度的标志为:色泽由鲜绿经黄 绿、绿黄到红黄,青草气味消失。

制茶部

连续发酵CContinual fermentation^ 以机械化方式连 续进行的发酵。决定红茶色、香、味品质的特有工序。机种 主要有托克莱伊连续发酵机、连续发酵机组和茶叶发酵机 组等。

制茶部

干燥⑴〔Drying〕让多余的水分汽化,破坏酶活性, 抑制酶促氧化,促进茶叶内含物发生热化学反应,提高茶叶 香气和滋味,形成外形的过程。茶叶初制最后一道工序,精 制后也要进行干燥。干燥的温度、投叶量、时间、操作方法, 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技术指标。茶类不同,干燥方法也不同, 一般属炒青类茶都用炒干,烘青、红茶、部分名优茶都用烘 干。

制茶部

对流干燥CConvective drying^) 利用传热介质(空 气)的对流作用进行的干燥。关键技术是控制温度、热空气 流量、叶量、翻叶次数和干燥时间。主要干燥机种有:百叶 式烘干机、链板式烘干机和沸腾式烘干机等。

制茶部

电磁干燥CElectromagnetic drying〕利用电磁波电磁 场的作用,使茶叶极性分子激烈共振,转变为热能而使茶叶 干燥的方法。加热均匀,干燥迅速,操作简便。

制茶部

辐射干燥CRadiation drying〕 利用辐射能使茶叶干 燥的方法。如远红外干燥、高频干燥、微波干燥等,均据辐 射原理而设计。加热均匀、干燥迅速、高效节能、操作简便, 所烘茶叶质量好。操作要点是熟练掌握干燥温度、摊叶厚 度、干燥时间等。

制茶部

远红外干燥〔Far-infrared drying〕 利用远红外辐射 能量进行干燥的方法。见“辐射干燥”。

制茶部

高频干燥〔High frequency desiccation〕 茶叶在高频 电场中吸收高频波而转换成热能以蒸发水分的干燥方法。 电场强度大、频率高、茶叶介电常数大,则干燥效果好。具 有升温快、易控制,干燥均匀,便于连续化等优点。

制茶部

微波干燥CMicrowave desiccation^ 亦称"超高频干 燥"。用微波热能使茶叶干燥的方法。干燥效果取决于电场 强度、频率及介质本身的介电常数等因素。与高频干燥相比 有快速、热效率高、控制灵活,利于自动控制、连续化、劳 动强度低、杀菌卫生等优点。

制茶部

超高频干燥〔Superhigh frequency desiccation^ 即 “微波干燥

制茶部

—次烘干CDrying in one time〕 一次性完成干燥作 业,多用于红碎茶的干燥作业。目的是利用高温迅速制止多 酚类物质的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固定品质,达到红碎茶浓、 强、鲜的品质特点要求。一次烘干具有快速、高效、产品品 质好的优点。烘干时须掌握高温、快速薄摊的原则。含水率 控制在15%?18%。

制茶部

两次烘干〔Drying in two times〕 干燥技术措施。分 毛火(一次)和足火(二次)两个过程,用于条形茶和碎茶 的干燥作业。目的是利用高温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达 到固定品质和足干的要求。两次烘干的特点是毛火和足火 之间有个适当摊晾过程,有利于叶、梗的水分重新分配,防 止外干内湿,达到干燥均匀的目的。

制茶部
百科相关
百科推荐